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为什么我们一边赞赏夏克立,一边却做成了林永健?

从《爸爸去哪儿3》开播以来,在大家欢欣快乐地围观夏克立和夏天的温情、刘烨和诺一的搞笑之余,另一组被称为“与中国父母最相像的”林永健与大竣的相处方式,却让许多人内心掀起波澜。

从《爸爸去哪儿3》开播以来,在大家欢欣快乐地围观夏克立和夏天的温情、刘烨和诺一的搞笑之余,另一组被称为“与中国父母最相像的”林永健与大竣的相处方式,却让许多人内心掀起波澜。林家父子冲突的画面,简直是相当多家庭日常生活的写照;

镜头一:冰淇淋风波

夏天和林大竣一起守卫冰淇淋。结果在胡军的诱导下,两个小朋友都吃了糖果。夏天吃了以后就很坦荡的说:“我会告诉他们,我吃了。”但是大竣,直接躲了起来。两个孩子面对错误的方式截然不同,很明显源自于平时夏克立和林永健的处理方式差异。果不其然,夏克立为此让夏天罚站来反思自己的过错。他平静地告诉夏天:“你既然答应了人家要做什么,就要做到”。从头到尾他都是理智的。

林永健不是,他与大竣一见面就气氛紧张。自己完全陷在情绪里无法自拔,反复地问孩子:“你为什么吃”,“人家说好了,让你看好了,你吃什么吃呀?”最后抛下一句“我不管你了”就气急败坏的离开了。这句爸爸不管你了,让大竣在镜头面前不知所措,不安害怕。真的,这确实对小孩子太有杀伤力了,说好的“爸爸love u呢”?

看得出,林永健很焦虑怕孩子出问题,可是孩子毕竟是小孩,不用说孩子,大人也偶尔犯错误,所以当然会出问题——出问题就立刻斥责——久而久之孩子产生逆反,因为他收到来自父亲的信号全部是斥责,所以大竣会讲“你是魔鬼吗?”

他觉得爸爸就是魔鬼,爸爸总是对我不满和严厉要求——林永健看到孩子这样更害愁带孩子,更焦虑。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让大竣一直处于恐慌之中,变得胆怯而自卑,无所适从却想拼命讨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爸爸满意。

这个画面熟悉吗?“你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再不做作业,我就发火了!”“你再这么调皮,我就不要你了。”类似这种威胁的口头禅我们有谁没有说过吗?而每次用这些话令孩子惊慌失措、求饶顺从的样子,也令不少父母内心感到莫名的权威满足感。这似乎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方式:想用威严震慑孩子,行之无效时便发怒。

两个孩子面对错误的方式截然不同,很明显源自于平时夏克立和林永健的处理方式差异。心理学家鲍阅认为,父母亲就像一个容器,如果它是接纳的,包容的,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在提升。

镜头二:泥潭运动会的尴尬

夏天和大竣都不敢下去。

林永健劝了大竣两句以后,干脆就直接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要将他丢进去!大竣不停地反抗,就是不肯下去,父子的矛盾继续升级,直至让大竣的情绪频临崩溃!

相比之下,夏克立一直在试着引导、鼓励、陪同,夏天从忐忑不安到适应,也不过短短的时间,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小公主!

毫无疑问,林永健的做法很糟糕!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只会让他更加的抵触,甚至会激化亲子关系!对于孩子,面对一个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却用他的标准和世界观强加给自己,谁可以坦然面对?然而,正是这样的画面让许多家长都感到莫名的沉默了,因为这正是最像我们父辈的一种:强迫,命令。而即使在到了新一代,我们中还有多少家长也还延续着这样的做法。

回想下我们曾经在童年中受到委屈时的内心想法?没错,我只是个孩子,我不能现在就完全遵从你的意思做好每件事情,我还活不成你认为完美的那个样子。但是,能不能不要总觉得我不争气丢了你们的面子,能不能心平气和的跟我聊一聊,告诉我为什么要怎样不能怎样......今天,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标准和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时,他们何尝不是一样的委屈?

然而,为什么林永健对待孩子问题时会是这样?为什么欣赏夏克立教育方式的我们,却总是在无形中做成了林永健?让我们通过人文背景、成长历程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做更深的思考:

孩子的独立个体性常常被忽略

很多人读过纪伯伦的《论孩子》这首诗,“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在西方,父母会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尊重那小小脑袋的意愿,给与那小小身体所需自尊。他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推孩子出去”,让他们学会自我思考和判断,独立自主。

而浸润在几千年儒家文化的中国家庭,尊崇“三纲五常”。当中的“父为子纲”,原意是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可是,在我们后来的教育伦理中,却被误读成,“我是你爹,你就该听我的。”在相当多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被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对孩子的的培养很大程度是为自己争面子。林永健曾公开表示,父亲就是自己的偶像。很自然地,他后来谈及迁怒大竣的原因时,正反映了这种思维模式:

“你是我的儿子,爸爸希望你能跟我一样,有机会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多锻炼。别人家小朋友都敢下去泥潭,就你不肯,爸爸觉得没面子。”

再看看夏克立呢?他说喜欢女儿把他当朋友,并尽量鼓励女儿问“为什么”,用沟通的方式,分享彼此之间的看法,“我希望她长大以后遇到什么困难都会跟我说”。

为了女儿,夏克立推掉了许多工作,他认为爱就是陪伴,工作只是为了赚更多钱,有更多时间陪小孩。夏克立从小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夏克立的父亲,为了陪伴家人放弃更好的工作,认为陪家人是理所当然的事。

而对于中国的父亲来说,自己首要的任务就是挣多些钱,保障和维系家庭的稳固,孩子吃饱穿暖就会长大。林永健和儿子参加《爸爸3》节目,居然是父子两第一次长时间朝夕相处,第一次给儿子冲奶、第一次陪大竣睡觉、第一次给他洗澡……而在中国,像林家这样的家庭模式绝不是少数,曾经的一篇《爸爸,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文章,引起非常广泛的共鸣,在微信朋友圈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转发。

两个孩子面对错误的方式截然不同,很明显源自于平时夏克立和林永健的处理方式差异。心理学家鲍阅认为,父母亲就像一个容器,如果它是接纳的,包容的,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在提升。

不成熟的父母索求“心理反哺”

面对大竣,林永健常常发脾气,甚至像个任性的孩子一样,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过后又会承认错误,主动跟孩子道歉。在大竣轻描淡写的一句没关系后,还追问你就不恨爸爸吗?大竣说:就不恨,就不恨。大竣的宽容,显现出的和爸爸不一样的胸襟和大度。网友调侃,林永健每期必哭,我感觉他的眼泪里面有作为父亲的内疚、自责,也有触碰自己内在小孩那部分的“委屈和无助”。

心理学家鲍阅认为,父母亲就像一个容器,如果它是接纳的,包容的,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在提升。

而缺乏共情能力和宽容度的父母,则需要自己的孩子做容器。父母挑剔,指责,以及像小孩一样的向孩子求助,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要倒流给爸爸妈妈,这就是“心理反哺”。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极不成熟,“心理反哺”经常发生,则会导致孩子心理能量过多的流失,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当然,在林永健身上反哺偶尔占一部分,他更多的体现出一个父亲的责任、担当和对儿子深沉的爱。在节目播出后,在收到其他爸爸的真诚劝诫和网友的留言后,林永健深刻的反思并诚恳地向儿子道歉。他给大竣写下一封令人感动的信:“回头想想,爸爸太急躁了……爸爸落下的功课太多了,正在努力补上。很多网友给爸爸的微博留言,表扬你善良乐观、爱帮助小朋友,说你白嫩白嫩的很可爱。还有一些网友留言批评爸爸固执、不耐心等等。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参加这个节目,爸爸真不知道你有这么优秀,爸爸有这么多不足。”

所以,林永健最终给我们展示出来,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反省和自我修行。亲子教育不仅仅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也需要我们认识在家庭关系中潜藏的深层因素。家长并不是从孩子出生就能拿到一张“上岗合格证”,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觉醒和调整,才能成为像夏克立一般成熟睿智的、和孩子相处融洽的正能量父母。

897
相关阅读
5个迹象证明孩子心理疲惫了,你家孩子有吗?

有些家长很不解:孩子玩的时候精力十分充沛,可是一到学习就没了精神,直喊累,这是怎么回事?.

成长营 1 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