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孩子,最终都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熊孩子,他们背后,都站着一个甚至多个的熊家长
1
前天,一位妈妈和我说了件事。她家孩子3岁左右,经常和邻居家小几个月的宝宝玩儿。小点的宝宝,爱动手打人,她家的孩子经常是被打对象。
刚开始她并没有在意,后来发现每次那个宝宝抢玩具或者打人之后,邻居没有任何反应,而自己家孩子慢慢变得不敢保护自己的东西。
前几天,两个孩子一起玩,她家孩子又被打,脸上马上出了几条血印子。
她把两个孩子拉开,说了句:“宝贝,你不可以这么抓哥哥!”
听了妈妈这句话,她自己家孩子哭了,那种委屈得到释放的哭。她梗咽着跟我说:“那是我第一次站出来保护我儿子,可能他委屈了好久。但每次对方抢他东西,我都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说没关系。”
当她家孩子哇哇大哭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邻居没引导自己家孩子正确社交行为,而是来了一句:“哎呀,弟弟比你小那么多,不可能抓太疼的,你是男子汉啊,怎么这点伤就哭鼻子?羞不羞啊!”
她没说话,抱起孩子回了家,并且再也不打算和邻居家一起带孩子玩儿了。
后来,我才知道,邻居家长的熊行为,不止这一次。
某次别人小朋友不小心把邻居家孩子碰倒,没受伤但吓哭了,对方家长道歉,她还要求小朋友必须给自己家娃道歉;
邻居曾放弃和这位妈妈家孩子上同一所幼儿园,原因是“那里有比我们家孩子更厉害的,我们去了会受气”!
看吧,有些家长,就是这么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自己家孩子不受委屈,是他们的永远的呵护法则。
2
周末,带喆同学去游乐场,玩兴奋了,他开始扔海洋球。他扔第一轮时候我就语言制止,并走过去,想告诉他这样不对,会影响到别人。
就在我快走到他身边时,一个妈妈尖叫道:“这是谁家的孩子?有没有人管啊?扔这东西,把我们家孩子砸坏了怎么办?”
她身边站着一个大概一岁的小姑娘,虽然喆同学扔的球并没有真的碰到她,但我还是道歉,并把喆同学抱离海洋球池。
过了一会,一个小姑娘的哭声传来,我一看,是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儿,被一个五六岁的姐姐扔过来的软积木砸到了脸,哭了。小女孩的妈妈一边安抚自己家孩子,一边问小姑娘:“谁跟你来玩的呀?能不能叫你家长过来?”
这时一个妈妈走了过来——正是刚才对着喆同学尖叫的妈妈,原来是她是带着大宝和二宝一起来玩的。她没有安抚受惊吓的小女孩,先问了自己家女儿事情原委,之后才跟小女孩和妈妈说:“哎呀,我闺女说她不是有意的,而且积木很软,不会太疼的。宝贝别哭了啊,不然你妈妈会觉得你受了多大委屈呢!游乐场人太多,孩子之间的小意外真是避免不了……”
再严重的事件,一旦由自己家孩子造成,也是轻描淡写。我除了“呵呵”,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聊起这个问题,朋友W也和我讲了一件事。
周末W和其他两个妈妈一起带两岁多的孩子去游泳。洗完出来,大家在休息区给孩子吃东西。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带着自己两岁左右的妹妹,就站过来,直愣愣盯着W手里的奶酪。
正好W有两个多余的,就分给那两兄妹一人一个。孩子的奶奶或者姥姥,就在四五步远的地方看着,没阻止这种索要东西的行为。
得到分享后,孩子没说谢谢,老人也没说谢谢。
过了一会,大家又开始给孩子喝牛奶,两兄妹又适时走了过来。W只带了三包牛奶,三家孩子正好一人一盒。所以,这次她没办法把东西再给兄妹俩。
死盯着不管用,小男孩趴在妹妹耳朵边说:“你跟她说‘我也要喝牛奶!’”
W听到了这句话,心里五味杂陈:原以为孩子都是纯洁的,事实上比我们想的更诡谲。
她说:“如果哥哥直接说想喝奶,我或许可能给他,但这种方式我不能接受。”
她为了断绝俩孩子的W念想,和颜悦色道:“对不起啊小朋友,牛奶一会弟弟还要喝,没办法分给你们了。”
一直沉默老人,这个时候突然冲过来,拉起孩子就走:“你俩怎么这么没出息?人家不愿意分享没看出来吗?你俩没喝过牛奶吗?咱们又不是买不起!”
听到这些话,W突然觉得,刚刚的奶酪也给错了。
3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大家都是当妈的人了,怎么疼自己家孩子,起码能对别人家孩子做到基本的共情。
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随着后台留言的读者朋友越来越多牢骚,我终于明白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这世界上,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思维是这样的:
自己家孩子是个宝,别人家孩子不能侵犯一分一毫,犯错时就得全世界都无条件原谅;
别人家孩子是根草,被我家孩子欺负了没什么大不了,敢欺负我家孩子我肯定不依不饶!
他们对别人有多苛责,对自己就有多宽容!
小孩子都非常聪明,久而久之,他就清楚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默许甚至鼓励的——反正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先由着心情做了再说!
习惯欺负别人的,有可能变成校园凌霸;
习惯随拿人东西的,有可能爱占便宜一身小家子气;
习惯随意乱动别人东西的,有可能没有界限感,长大后承受着不被大部分人欢迎的孤独……
这些孩子,最终都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熊孩子,他们背后,都站着一个甚至多个的熊家长——他们集体以爱和呵护之名,毁了自家孩子的一生。
闫涵,母婴行业资深从业者,育婴师、蒙台梭利 育儿践行者,媒体策划,用亲历经验让您的育儿少走弯路。本文为闫涵妈妈原创,版权归闫涵妈妈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闫涵妈妈(微信号:yanhanmama2016)授权。
转载请联系作者,关注请戳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