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从自身做起,先在亲子关系中找到自己,让妈妈先长大,然后给孩子一个安全、积极、温暖的成长环境,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业”。
写在前面的话:
上一篇文章《妈妈,请停下你“创业”的脚步》的阅读量超过10万,这是写之前始料未及的,有一位妈妈在读完文章后给我们留言:
“做为全职妈妈,也经历过一段迷茫,差点去做阅读推广人,后来一算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就放弃了,自己在家给孩子读了十几本绘本就口干舌燥心急火燎了,估计本身也干不了这个活;想学正面管教,又觉得自己一个孩子尚且没带明白,再去教别人貌似有点心虚……,所以人笨兼顾不了那么多,还是先顾好自己手头这点事,我相信,0-3岁,有妈妈陪伴,即使不专业,只要妈妈肯学习肯琢磨,不会太差……”
实际上,全职还是上班还是创业,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看到了很多女性在选择下的迷茫:
我们看到妈妈们对所从事工作的抱怨,不想干了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看到她们回到家已经一身疲惫无暇顾及周围;
看到家长教育孩子不得法,对孩子的行为束手无策;
看到很多孩子长大后没有办法超越原生家庭带来的局限……
文章仅写给如我一样“无法分身”或者“认为陪孩子更重要“的母亲的。
我是一个在家边陪孩子边琢磨的妈妈,并认为这就是我“人生这个阶段最好的工作”,最近我们在读母婴关系有关的书籍,仅以此篇作为读后总结,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妈妈要在家陪孩子”。
1、为什么要在家陪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你
婴儿需要母亲在接触、表达、亲吻、凝视、表情等微观互动中充满爱和同理心
从剪断脐带那一刻开始,孩子独立而完整的拥有了自己的身体,从此以后,他的生长、行为、变化,都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把另一个人身体的“疼痛”,通过有形的电缆、光纤或其他任何渠道传递给他人。但这种疼痛会以另外一种“痛”与其他人链接在一起,那就是“心痛”,甚至这种心痛比当事人还要痛。
这种心痛的感知,以及人类其他的情感感受,通过看不见的“情感的通道”来传递,婴儿的身体永久的与妈妈分开了,但“情感通道”还在,婴儿与妈妈“情感通道”的畅通无阻、源源不断的供给,对于婴儿来说,跟食物、空气一样的生死攸关。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内森.塞恩伯格,和他的同事共同完成了一项历时30年的研究,对76对受访者从出生到成年的生活历程进行观察、评估与探索:
这个跨越30年的研究,看的够长够远,得出的结论也够沉甸甸的。以下是他们对一个案例的跟踪记录:
薇姬现在不再跟父母争吵了,事实上他们几乎没有联系,她不再喝酒,有偏头痛、食欲不振和周期性的焦虑症,她的妹妹小她三岁,刚刚结束精神科的治疗,而她认为自己的生活之所以有救,得益于自己与姑姑的关系,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她可以爬到姑姑的床上,盖上毯子,度过一晚……
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母亲——“冷漠、控制、疏离、呆板、笨拙、抑郁、好说教”,亦或是“高效、温柔、愉悦、体贴、富有同理心”。婴儿出生后,在心理上最首要的就是对母亲的情感依附,具体表现在母亲与孩子的接触、言语表达、亲吻、凝视、表情等,这些微观体态的互动,是真正体现母亲养育的核心环节。
你可能会说,这个案例太极端了,孩子长大的状态跟很多因素有关,不见得是因为小时候她妈妈对她这样才导致的——
是的,这76个案例30年的跟踪中也有特例:
你可能会说,不见得需要我全职在家陪着,家里人或者保姆对孩子都很nice——
是的,我们总是认为外面的世界需要我们,但其实,地球离了谁都会转,但你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她离了你真的转不好。
在孩子婴幼期(如果不能保证0-3,0-1.5也好),如果你不陪她,不去学会怎样对待她,你觉得祖父母、或者再高级的保姆,有那么大学习动力和学习意识吗?就算她们各个都精通心理学和养育知识,可是那根剪断的脐带,有一半是在你身上啊,这世界哪个高级的人物,能替代得了母亲的角色呢?
你可能会说,妈妈都是爱孩子的,都不会像案例中那样做,至少我不是——
是的,每个人都会认为错误属于别人,自己永远是没有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你确实认为自己做得很好,那就关了这篇危言耸听的文章,但在关闭之前,我奉劝你一句,在对待关乎孩子未来的事情上,多一份自省百利无害。
实际上,很多科学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论:
成人后怎样的活法,取决于童年时曾遭受过什么的养育。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我们要陪着孩子,只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她人生的关键期,她太需要你了。
2、为什么你即使在家,也陪不好孩子?因为你自己就是孩子
很多妈妈,即便全职在家,也做不到安静的体会孩子的需要,无时无刻不在焦虑中
这是又一个来自塞恩伯格教授的研究案例:
很多妈妈,即便全职在家,也做不到安静的体会孩子的需要:
这些都是病,是一种没有长大的病,要治!而你只有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才能发现这些症状:你在工作中,不高兴了就换个工作,在恋爱中,不爽了就换个伴侣,可是你面对自己的孩子,再烦再恼,都逃避不了。如果你不是把孩子扔给别人,再去逃避这一次难得的机会,你就会静下来仔细的观察自己:
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内心如此的烦躁、委屈?我的渴望是什么?你生命中最看中的东西有没有被重视过?你有没有看到:
你有没有看到自己那个需要被爱的内在小孩,它像你的孩子需要你一样,需要你看到它、照顾它、体会它,让它在爱中长大?
很多女性在做妈妈方面的人格准备不足,她自己的内在缺乏安全感,体现在孩子身上就是焦虑。
我们身边,常见到这样的妈妈,随时都觉得孩子会出安全问题,会出健康问题,会学成为一个不良少年。
一个普通人,绝不会走在大街上就随时担心天塌地陷,但一个刚刚在地震中逃生的人,就会有这样的担心,那是因为她在巨大的创伤之后,暂时的“病了”。
每天担心焦虑的妈妈,就是在一种“病态中”,她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伪装成了孩子现实的不安全和需要帮助,所以,她需要每天在焦虑和警觉中,每天她担心的问题很多很多:
可怕的是,通过投射认同机制,孩子为了“讨好”和爱母亲,就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或者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弄得一塌糊涂,才能对得起母亲潜意识的期待。这些情形,不是少数,如果你认真的看看周围,就能感受到它铁一般的强度和空气一般的弥散。
我们希望从自身做起,先在亲子关系中找到自己,让妈妈先长大,然后给孩子一个安全、积极、温暖的成长环境,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业”啊。
3、不但是孩子需要你,你自身的成长更需要孩子,所以陪孩子一起成长其实是妈妈最好的工作!
一位心理学的老师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姿势摔跤的历程,我们每投入一段关系,无非是为了重温童年的美好和修正童年的错误。
说到底,人生天花板的高度在我们的童年时期就已经修建好了,童年的错误如果得不到正视,我们也始终无法突破人生的瓶颈,取得你向往的哪些成功。
这个世界成功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不断的自我认知与突破,你不用去遍览群山才知道山高水长,坐在家里也能知晓世事更迭,认识自己才能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当然,我们不是提倡有了孩子,你就没有别的事了,如果用下图来说明陪伴孩子的时间和质量的关系,那么我们希望在人生的前3年或者1岁半之前,尽量能陪着她,在7岁以前,尽量的兼顾,如果能再长一点就更好了。
有人会说,我孩子已经大了,现在都超过3岁或者7岁了,怎么办?性格养成了,再陪没用了——
有人会说,这期间我都陪孩子了,那么孩子大了,我们怎么办?——
如果你对孩子的未来没有焦虑,你对自己的未来也不会焦虑的;
我看过一个新闻,有个老太太60岁退休以后,打算告别过去,开始新生活,没钱的时候,她会找一些饭店啊去干些小工的工作,攒了点钱,就去穷游,去云南、去西藏,钱没了就找个旅馆帮人干活,挣出食宿来。其实,这个世界有很多种生存方式,而我们总是依赖熟悉的经验,带着我们自己的过去在想像全世界。
我们特别想发起一场“妈妈回家”的倡议,当我们真正的愿意把心思投入家庭中,投入到孩子身上,而不会感觉到委屈、担心,我觉得我们由此拥有了无坚不摧的自信和力量!让我们一起相约,在60岁的时候,做一个心无牵挂的老太太吧。
戴安,SanClass三课创始人,三课,自助助人的亲子教育平台。更多好文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