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家长成长是引导孩子最快的捷径

经常被家长批评、喝斥的孩子,缺少自信,缺少自我肯定。

经常在微信上看到家长们发的教育孩子的各种方法,专家的高招,那些醒目的标题很诱惑家长“什么让孩子听话,就三招”、“写作业磨蹭改变有绝招”,这些唬人的标题,很吸引人眼球,一二三几条很明确,可真是到自己做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些绝招、办法真的很管用吗?家长拿去用却总是做不到,即使做到,也只是坚持片刻,却不能长久,几次三番,孩子成了家长试错的实验田,同时家长对自己也失去信心。

其实,根本的原因却是家长要成长自己。可能家长这时疑惑了,教育孩子跟成长自我有什么关系呢?

大多数家长看到孩子粗心、马虎就是着急,特别想改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就不停地说教、批评抑或打骂、那种急躁和焦虑尽写在家长的行动表情当中,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除了反感、惧怕、抵抗、自卑、怯懦没有任何帮助。

因为家长传递的负面信息较多,只是指出不能这样,没有具体教孩子怎样一步步改进,一点点做到,没有正确的指导意见,没有足够的耐心。

还有的家长认为已经跟孩子讲了多次,但一次就希望孩子改变。说两到三次孩子还没有多少变化时,有的家长就火冒三丈,认为孩子无视家长说的话,怎么屡教不改,怎么就听不进去呢?同时家长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认为孩子不听话,这些与家长的观点和价值观有关,无关孩子听不听话。​​

这时为什么容易触发家长的情绪呢?

1、家长不了解儿童心理与发展,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只希望看到好的结果,势必对孩子要求太高,给予孩子的压力也很大。孩子一时没有改观,家长再也没有耐心,情绪失控。疏不知,孩子即使改正,也需要一段时间,首先是孩子自己意识到这些不良习惯对自己影响;其次,每天改变一点点家长要能够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鼓励,这些好的行为才会强化下来。 

2、与家长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如果在家长的原生家庭里,小时候的他经常也受到家长的批评、指责,那个他没有被欣赏和看到,压抑了很多成长中的负面情绪,没有释放的出口都压到了潜意识当中,容易在孩子身上投射。

家长反映知道发火不对,可面对孩子的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事后自己也很后悔,可是下次又照旧,对此家长对自己很不满意,讨厌这样的恶循环,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

如果家长不学习提高自己,只是做表面的功夫,想控制情绪,是不容易的。为什么面对孩子这个弱小的生命,发火就那么容易,为什么面对领导或同事就可以忍一忍暂时不发火呢?那是因为发火给自己孩子,不会造成什么后果,不会引来麻烦,不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成本没那么高。

可事实是这个成本相当高。当孩子接纳了家长的负面情绪,领受了很多的排斥、不接纳、否定、羞辱、厉声喝斥,孩子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在家长的粗暴态度中渐渐蚕食。 

经常被家长批评、喝斥的孩子,缺少自信,缺少自我肯定。​

孩子在幼儿阶段,特别是四岁左右时,父母的肯定和欣赏,是给予孩子很大的心理能量,他认定自己足够好,这种感觉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他对自己形成固定的看法。这样,孩子的自我认识从最初家长给予的正向中建立起来,长大后,他不会向外界索求那份认可,他的情绪较稳定,自我价值感较高,不因别人的贬斥和否定,影响他对自己的评判。他的心是自由、舒展的,他更是自信、勇敢地,充满探险精神的勇士,不畏困难险阻的挑战者。

这个时期没有得到的孩子,可能在他的生命当中,不断地向外寻求认可、肯定、欣赏和鼓励,苦苦地追寻这些,将自己的价值放在外在的评价上,情绪随着外部的认定起伏,失去了自我,情绪总是受外界控制和影响。

昨天听到有专家说,孩子要鼓励和表扬,也要惩罚和批评,要不孩子进入社会,谁会整天捧着他、表扬他呢?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经过思考,我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内心储存了足够多的能量,孩子拥有自信,自我认可度高,自我价值感强,他在遇到外界不认可的情况下,如果是自己方面的问题,孩子会调整、努力改进,不是自己的问题他会坚定地做自己,不会因外界给他负面的评价,他照单全收,不会损伤他的价值感和对自己的看法。孩子能够爱自己,也会爱别人,爱满则溢,相对孩子对他人的接纳度和包容也存有。这样,他面对风雨,他的心是恒定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时候较多,情绪较稳定。

说一千道一万,家长成长自己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快捷径。

1、可以看一些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了解自己,才能懂得孩子。比如张德芬的系列丛书、美国作家露易斯.海的相关书籍、武志红《家为何会伤人》等等,心理学的书籍世面上有很多,可以在网上找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人们说那种书多好,自己没有感觉那白搭。

2、听讲座 ,有些讲座既通俗易懂,又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理论通过浅显的道理展示出来,容易理解和吸收,这种理解是顿悟,是醍醐灌顶的思考。

3、参加课程 ,这些课程以实际体验为主,带着强烈的感受,将心带到课堂,在那个当下看明白很多的过往带给自己的生存姿态,那些事件当中有怎样的资源可以帮助到今天的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看待自己。​

当我们清明地看到自己,懂得自己、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真正爱自己,联结到一路走来的自己,我们才会将这股力量和爱,无条件的爱,传给我们的家庭和孩子。

学无止境,祝福2016,我们的努力赢得更美好的未来,前进的脚步你自己能听见,孩子更能感觉到! 

*作者:寇明玲,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萨提亚咨询师。作者/寇明玲,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萨提亚模式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多家报纸、杂志心理答疑栏目专家。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微信公众号:寇明玲家庭教育(jiatingjiaoyu996)

寇明玲


894
相关阅读
孩子在玩心理游戏

亲子的相处和互动关系中,父母常成为孩子拋出问题的飞镖靶,不自觉地掉入孩子的预期当中。孩子在玩心理游戏,而父母却因不了解其行为的目的,使自己忙得团团转地疲于应付。.

心理日报 0 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