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逻辑层面,动机与效率
余老师,一直以来,我有个疑问,同样是学习,智力,环境都一样,有人成了学霸,有人却成了学渣。我认为关键因素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开始可能只是多学习几分钟,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非常好,正好刚才我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家长开完家长会就崩溃了,说孩子上课听讲十分钟,现在在吃老本。他要反思,不知道反思自己还是帮孩子反思。
因为你提到了环境智力能力,那么我们先从nlp的逻辑层面梳理。能力在哪里,能力处于金字塔的中间层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建立能力的基础在于环境,针对学习能力,环境可以梳理为家庭,社会大环境,居住所在地小环境。不知道天津地区对于应试压力有多么大,我当时找工作的时候,随口说我要去天津看看,天津的同学立刻说,我们天津人排外,你去了混不开。由此可见,对于帝都,天津的相对封闭,在竞争面前,他们的地方保护主义毫不含糊。到了合适的环境我们不用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了吗?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无论是否择区择校,上了小学,低年级的重点都是培养习惯,而习惯来源于行为的21天坚持理论。当行为走入自动机械化操作之后,自然而然,建立的习惯就成了我们的能力。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孩子要发展的任务。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相匹配,孩子们越小满足的越是生理需求。从个人自我建构的六大方面看,个体的身体,情感,感受,心理,认知,精神。小宝宝们先要有一个身体基础再说其他。过了六个月,从婴儿会看镜子开始一直到学龄前的重点,亲子互动的链接是建立安全需求。这个需求涉及到对于孩子们情绪的接纳,对于感觉的同理,在安全的环境氛围内,建立好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再开始做认知训练。所谓的认知就是我们最看重的学习,学习能力的培养,幼儿阶段认知培养的基础是兴趣的建立。越小的孩子,兴趣倾向性的导向与家庭越紧密。随着年龄和眼界的增加,孩子们不断增加兴趣的广泛性,而兴趣的持久稳定性是需要在不断叠加的认知能力建设上积累出来的,还是需要环境的高度。
刚刚拿出来的那一句话案例,多半是小学低年级提前学的行为过程所导致。没有一个孩子不爱探索,这是我们繁衍到今天内在的无意识的动机。但现在这么多厌学的,吃老本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于知识兴趣稳定性是在知识探寻过程中不断有探索的愉悦感,不断积累的成就感中所建立的。适度的强度和难度才能推动个体的活动效率
看着这幅图,这个孩子吃着无味的夹生饭,本能的保护会让自己只有十分钟的注意力。所以不当的以左脑的记忆逻辑方式的提前学戕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在生理方面,大脑皮质对于视觉听觉运动感觉中枢的成长的戕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从生理层面往上走,在安全需求方面,处于他律道德关键期的孩子们不被认可的行为导致了习惯能力建立的缺失,由此权威人士的评判对于身份的认知更是陈健翔老师所说的叠加态的坍塌。年龄越大,越往上走,越是在能力基础上,对自我建构的正面认知,对于六大自我建构模块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的动力与仅仅是为了多做几道题而多做几道题的效能完全是不同的。
我这几天也在备考二级心理咨询师。那些枯燥的文字,晦涩的语言,真是弄得我脑仁崩溃。我可以想象,就我这种224卓越执行力的人群,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不适。我在中学阶段就是学渣一枚。现在我逐渐发现,我只要学了东西,拿到了关键点用出来,多来几次这样的刺激,这个能力自然而然就是我的了。如果我当时刚开始就找到了讲座的平台,可能我是一个很好的讲师。但我走进这个领域,最先实践的平台就是eduu现在的家长帮。每个人每个人真的不一样。147的人需要操作需要练。258的人需要读需要讲,非常适合考试。369的人必须带来更深刻的思索之后,才能走下去。你说的多做几道题,看起来适合有务实精神的执行者。我现在也是在做题,做过之后,我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至于那个十分钟吃老本的孩子,除了适当的难度强度刺激之外,如果仅仅是课堂表现,那么需要做一些听觉注意力训练。这些行为操作能力建立的东西,越早越好建立。走到我这个年龄,如果没有不断实践中,自我价值不断实现过程中的愉悦感幸福感,很难走得下去。
学习是终生的事情,作为昔日的学渣,走到今天,我终于找到了学习的幸福感。找到自我建构的起点不在早晚,只要生命中还有那一抹希望的sunshine这是两个金字塔层面没有的东西,灵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