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安全感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受伤后却很难被修复

说来说去,教育是家长的自我修行。疗愈自己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一切的痛苦都与安全感、自我价值、标准有关,安全感又是重中之重。安全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健康发展的基础。 也是未来建立自己的婚姻关系,养育孩子的基础. 更是未来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石。

【安全感缺乏的表现】

在原生家庭中,

你是否总感觉父母爱其他兄弟姐妹多余爱你;

在爱情中,

你是否总担心失去而试图牢牢抓住;

在婚姻中,你是否总觉得对方的爱不够;

在朋友聚会时,你是否常感觉自己被忽视;

在工作中,你是否常感觉领导不喜欢自己;

这一切都与安全感息息相关……

【儿童安全感缺乏的表现】

见到生人时,害羞甚至哭泣;

到了陌生环境里,胆小甚至怯懦;

日常生活中,有恋物的特点(例:小被子或毛绒玩具)

每次分离时,显得不安和焦虑;

在人群里,常常低着头,不敢看人的眼睛;

有时候,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歇斯底里

这一切也都是安全感的问题……

【安全感最重要源自母婴依恋】

现在我的女儿16个月了,很多人见我都会问,打算什么时候断奶呀?甚至有人惊讶说:你怎么还不给孩子断奶呀?上一代的人大多数以为母亲在乳头上涂抹辣椒或其他东西的方式强制断奶是必须的过程。根本没听说有一种方式叫做自然断奶

幸运的是:生宝宝之前我就看了《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而印象更为深刻的就是心理学家亨利·哈罗所做的实验。

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为了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不同类型的母猴用于试验当中。

左边是毛绒做成的替代母猴,右边的是用铁丝做成的替代母猴。毛绒母猴没有奶,铁丝母猴上绑有奶瓶。结果令人惊讶,小猴只有饥饿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来到铁丝妈妈这里吃奶,其他所有时间都在毛绒妈妈身上,停留时间在每天22个小时以上。

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有奶也并不就是娘)。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清楚的证明。

此后将8只猴子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由毛绒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并通过两组小猴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

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被剥夺母爱的小猴也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伙伴共处。

现在家长对母乳喂养的误区依然很普遍,认为:“母乳过了半年营养就不好了,孩子惦记着母乳就不好好吃饭了,影响生长。几个月孩子的妈妈听了医生说孩子体重偏轻就怀疑自己奶不好要给孩子断奶。

事实上,对于母乳的价值而言,安全感的给予远远超过营养的提供。很多奶粉和辅食都能够替代母乳的营养,但是,与母亲的肌肤相亲,感受母亲的怀抱的柔软与温度所获得的安全感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

最糟糕的情况是大人图省事,断奶的时候把孩子与母亲分开。给孩子的安全感留下的很大隐患。孩子一岁以前以分离形式断奶的妈妈反应,孩子2岁半了睡觉之前都不可以关灯,孩子说关灯就害怕。

这样的恐惧多半源于断奶时期孩子的双重失去:失去母乳,同时失去母亲。还有很多断奶处理不当的家长反应,孩子五六岁了还要摸着妈妈的乳房,或者抓着妈妈头发,或者抓着枕巾等等形式才能入睡,也有的孩子经常嗦手指或者咬嘴唇……

国际母乳协会建议2岁左右给孩子断奶,我也有得到很多母亲的反馈,如果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安全感足够的话,20-24个月能够实现自然而然的断乳,有的讲着故事入睡就忘记吃奶了。

而母乳喂养也不是越长越好,大部分孩子2岁半基本实现断奶了,最迟不要超过三岁。有的错误观念说孩子越大越恋妈妈的奶,那是因为,如果孩子2岁半以上还是难断奶意味着孩子除了吃母乳得到安全感,妈妈的可获得性太差。

可获得性差体现在:缺乏与孩子眼神的交流、互动。缺少对孩子的爱抚,以及对孩子情绪感受的理解和共情。甚至有的母亲因为自己的匮乏与孩子共处时如机器一样,孩子感受到的爱寥寥无几。因此,孩子贪恋母乳,是因为母乳的时候孩子能感受到比其他时刻多的柔软和爱。

【安全感不足出现的症状】

去年我的一位长辈告知我一个数据:她的小孙女6岁了,全班体检只有三个孩子身体合格。其他孩子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物质极度富足的今天,出现身体发育问题安全感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现在的都市女性都太忙了,作为年轻妈妈给孩子的陪伴少的可怜。上面也提到了,缺乏安全感,孩子消化不良,补充再多的营养孩子吸收不了。

无论是否得到母乳喂养,能够一直见到妈妈还算幸运的,不幸的是很多孩子被迫离开了母亲被寄养在姥姥或奶奶家,或者频繁更换抚养人。

大量在后天表现出自闭倾向的孩子,追溯到更早以前,都有过更换主要养育人的经历,往往养育人离开的越突然,孩子的自闭倾向越严重。

养育人的突然离开,孩子感受到莫大的不安。尤其孩子还无法表达恐惧的时候,孩子的安全感受到重大创伤,感受到被抛弃感。出于自我保护,孩子从此关闭心门,完成去依恋的过程。为了避免再次受伤,从此也拒绝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在儿童如何学习,如何形成关系,如何体验并调控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方面,早期的照顾发挥着决定性的、终身的影响。

有大量证据显示,早期关系的破坏和那些有忽视和虐待、与母亲分离带来的特质,会对儿童产生严重的长期影响。那些来自于重复负性情绪体验的结果,会成为发展中大脑的“硬件”,以至于这种痛苦状态会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或是存在方式的个性化特征。

【安全感不足的代际传承】

很多出现症状的孩子,追溯孩子父亲或母亲的成长经历,至少一方的童年有过创伤事件,且未通过专业力量疗愈自己。为了求生存和不被伤害,出于本能的保护自己,柔软的心外面总有一层厚厚的壳,好似贝壳内心无比柔软只因怕被伤害,甚至有的像仙人掌,走近就能感受到被刺痛。

这样的人从孩提时代起,与家人的关系就是疏离或冲突的。步入婚姻中,除了受荷尔蒙的影响短时与爱人有过一段亲密的日子,当生活步入平稳时。贝壳和仙人掌的模式再次启动,因此很难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

家庭关系紧张的气氛中,孩子也会感受到巨大的不安。我以前反复讲过各种例子,比如有的孩子以为是自己不够好,要为父母的不良关系承担责任,长大后也总觉得自己要对他人的关系负责;

有的母亲直接或间接让孩子感受到,妈妈都是为了自己不和爸爸离婚,内心背负强烈的负罪和内疚感;还有的孩子如同《虎妈猫爸》中的茜茜出现抑郁症状,只是希望父母不离婚;而有的孩子最终做的决定是:我此生不结婚……

孩子的安全感就这样受到了代际传承的不良影响。

说来说去,教育是家长的自我修行。疗愈自己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971
相关阅读
让爱随着言语流动

亲自抚养,家庭中父母积极与孩子交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促进孩子的言语发展。.

白沙 1 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