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静待花开之陪着一年级孩子写作业

陪伴技巧,个体归因倾向罗特的控制点。皮亚杰他律道德阶段理论

今天一个朋友发来这样一个求助信息,我家孩子上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题就让我讲题,下学期我发现遇到读不懂的题就不想自己思考问题了,没有耐心了。

正好这种情况正好我们一年级的时候遇到过,所以这件事情没有完全写清楚。我也可以做一些个人分享。
我家孩子,学前识字比较少。她更喜欢听人家读题。因为学前混过摩比思维馆,应付校内的除了计算差点,其他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机构的课程,确实难度要大很多。主要是在读题方面,她需要协助。这些跟独立思考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当孩子需要大人帮助的时候,大人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状况。是因为识字问题,还是哪一个环节没有闹明白。
当孩子拿到题看不明白的时候。我一开始也是全包,给她读。一度她比较依赖我,会认字也不爱读。她说,只要你一读我就明白了,还是你给我读吧。然后我们就一点点过渡,我们一起读。就算这样,有时候确实是不会做,那么怎么办
这个时候,要问孩子几个问题,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不要让孩子说,让孩子自己用笔把 条件画出来。继续问,这道题求的结果是什么。这道题的知识点在讲义上的什么地方。基本上问过这三个问题,孩子自己看着讲义上的例题自己就会做了。有时候看着例题还是没有闹明白,回忆一下老师在课堂上是怎么讲的。如果真的想不起来,那就是没有听明白。下一次上课的时候,问老师去。学习是你的事情,我是妈妈,不是老师,只负责提供路径的选择。当然我是带普通孩子,如果是想培养学霸,以上思路可以忽略。
现在我们四年级,基本上孩子上课我就干自己的事情。回来孩子不会,拿着手机自己查视频和课后答案。我有时候心里也不踏实。但想明白了,我没有学霸妈的品质,有的东西确实需要孩子去探索,去体验去碰壁,去进行自我调整。只是因为个人对于未来不确定的焦虑和恐慌盲目干预,盲目踩踏自我探索和执行的界限,除了亲子关系,还会在孩子自主思维建立的关键期带来更多的负性能量。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在上个世纪提出来的一个个体归因倾向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机器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内控者的控制点在个体内部在自己。而外控者相信社会,相信命运和机遇,认为个人努力无济于事。他们倾向于放弃对于自己生活的努力。内控者对于可能的失败,不怀疑未来可能有所改变,面对困难付出更大的努力。符合社会期待。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奋斗和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企图通过救援或者赌博的方式走过这个过程。
面对小低的亲子互动。这个年龄段是皮亚杰的他律道德阶段。孩子们相信权威,更多的期待成年人的支持,他们以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和观点作为自己选择的导向。从三年级开始,逐渐走入自律关键期,自我意识此时开始逐步建立。那么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势必要在亲子互动中给于孩子们足够的支持,这个支持以成长规律为导向,有的时候需要确定规则,回归到这个主题,我们需要的是提供启发的路径,真正让学习回归到课本回归到课堂,回归到孩子的主动性探索中。
当我们评价孩子不思考,依赖大人,我们已经失去耐心的时候,请我们回归到自己,我们在这条成长的路上,为自己到底做了多少功课储备。我的孩子现在的确是普通孩子一名,孩子也很期待自己成为学霸,得到很多学霸的待遇。但如果放弃玩手机,累得时候不抱猫,放学不去训练,有了合适的游学机会也不参与,放学就回家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刷题练听力口语,她自认做不到,我也没有那个功夫做监管工作,我自己晚上还有一堆事情要做。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做符合规律,符合发展的互动。

882
相关阅读
欣赏孩子别样的生命

最近总有家长向我说起孩子磨蹭、行动慢的话题,就此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分享这方面内容。.

寇明玲 0 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