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欣赏孩子别样的生命

最近总有家长向我说起孩子磨蹭、行动慢的话题,就此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分享这方面内容。

这篇是我在今年夏季写在博客里的文章。最近总有家长向我说起孩子磨蹭、行动慢的话题,就此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分享这方面内容。

在我的记忆里,女儿小时候吃饭让我有些着急,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很多时候她都是细嚼慢咽,从容淡定,而我就在一旁催促,快吃,快点,我说过很多遍,基本没有改观。

前天我和女儿去一家很有特色的烤肉店。点上来的扇贝、生蚝,我特别喜欢吃,女儿也很喜欢吃海鲜。

我呢,像猪八戒吃仙人果,瞬间全下肚,抬头看着女儿,同样多的数量,她在细细品味,一小口,一小口,尽管周围的音乐是快节奏的,环境是喧嚣的,丝毫没有影响她的进食速度。

女儿不说话,低头吃,全身心地品味美食带来的口感享受,全然地生活在当下,感受在当下。

在我看她慢吃的过程,突然领悟到:女儿这不是在行饮食禅吗?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工作坊,老师还提醒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感受食物的美味和味蕾、口腔分泌唾液的变化,上完课我将这些忘于脑后,看到眼前女儿品味食物的节奏,我呆呆地望着她,甚至有些佩服地欣赏,她会享受食物和生活,我急急地行事风格不知错失多少生活情调。

同样是慢慢吃的节奏,同一个孩子,同一个行为,在今天的我看来,却是截然不同的看法。

对于这点我惊诧不已。

学习领悟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多年,在这刹那间我感受到,我们觉得慢,对于孩子来讲,对于他们的节奏来讲,并不是慢。只是我们家长自己添加上对孩子的期待,把孩子的节奏想象成和我们成人一样,对孩子有家长自己的期待,是我们自己做事着急无形中也给孩子增加负担,贴上不合他们身份的标签。

想到这里,我联想到孩子的学习。女儿无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阶段,学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初高中,每次试卷有大量的习题,而女儿不仅做得完,而且成绩总在班级和年级前列。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参加托福和SAT(学术能力测验)考试,有大量的复习内容,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自己复习最终获得四所名校的入学邀请。如果慢,何以完成?

从我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我想说:好多时候,我们没有看懂、读懂、理解到孩子。

和我接触的家长们也经常说自己孩子写作业慢、洗脸刷牙慢、穿衣吃饭慢,收拾东西出门慢,家长问我怎样让他们快起来?

家长朋友们的初心我非常理解,让孩子节约时间,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提高效率。其实更深层的意愿是让孩子的行动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满足自己的期待和愿望。

每个孩子的年龄、性格特征不同、成长的节奏不同,吸收事物的感觉不同,认识事物的领悟能力不同,如果不尊重孩子成长的节奏,主观地要求一味地催促,只会扰乱孩子的节奏,让孩子烦躁、给孩子增加挫败感,给孩子负面的影响,而不是积极推进的作用。

即使提醒孩子也要用正面的语气,鼓励孩子。比如:你今天很利索写完作业可以出去玩喽。孩子感受到提高效率带来的好处,让自己有玩的时间很自由,他更愿意尝试这种积极引导下的行动,下次孩子愿意复制上次的美好感受,再次积极主动。也可以强化这种喜悦的体验,问问孩子怎么做到的?让孩子把这种感受深化在脑海中,家长的认真倾听、欣赏和肯定的眼神,也激励孩子觉得这样做让自己更舒畅,更开心。

孩子在尝试新的模式时,即使哪次慢了,也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在尽力,理解孩子当天的心情,允许孩子可以慢慢来,家长的包容和耐心,会促使孩子逐步完善自己,孩子的行动力才会更强。

任何生命都喜欢积极正向的鼓励,今天上午我和女儿商量,让她做午饭,我只等吃饭,当吃客。

她答应后迅速从冰箱拿出鱼一条,嫩豆腐一块,还有葱姜蒜等辅料。我忍不住告诉她这些料我的做法,她说要用自己的方法,我尊重女儿的想法,放手让她“操盘“,只听到厨房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和油锅煎东西的烹饪声,当时我心里美滋滋地。半个多小时的功夫,她将两盘菜端上桌,我出来一看,真是佩服!色泽和盘上点缀可以与饭店堪比,拿来手机拍照顺手给先生微信传去,让他也看看女儿的手艺。

我拿起筷子边品尝边赞叹,也细嚼慢咽地品味女儿精心的烹饪手艺。这两个菜她是头一次做,做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还很有速度。

我边吃边欣赏女儿学习东西快,有方法,不断地肯定她做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长做饭的本事啦。女儿还向我介绍她的制作秘笈,我洗耳恭听,认真学习。还开玩笑说:“将来哪个男朋友能够找到名校毕业又会做饭的你,他真是太幸运了。”女儿来一句”他得给我做。“我笑着点头嗯嗯。

欣赏孩子带给我们的喜悦和幸福,欣赏孩子别样的生命,只因他是独特又那样与众不同。

作者/寇明玲,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萨提亚模式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多家报纸、杂志心理答疑栏目专家。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微信公众号:寇明玲家庭教育(jiatingjiaoyu996)

寇明玲.jpg

926
相关阅读
别逼孩子“苦学”,促进“乐学”

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关颖 0 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