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遇到一个今年刚上初三孩子的妈妈,言谈中透露了她的焦虑:“这初中最后一年太重要了,我儿子玩心太重,照这样下去中考肯定上不了重点校。我又给他报了两个课外班,我跟他爸商量好了,轮流盯着他,一定不能让他分心了。这孩子不逼不行!”
就在这位母亲向我叙述的同时,在我眼前呈现的却是一些爸妈逼孩子“苦学”的场景。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孩子,已被美国知名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在他自己写的一篇学习心得中,娓娓道来的是始于幼儿,直到高中的“玩”的经历。以玩的心态学习,是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他“玩心”很重,但并没有影响学习。相反,以玩的心态“对付”学习,竟然也玩出了花样儿。他别出心裁地以“别勾引土豆”和“别勾引土豆伤心”的联想记忆法,牢牢记住了英语进行时态“be going to do”和“be going to do something”的用法;他以“消遣英语”的方式把一个个英语单词用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唱了出来……于是枯燥的英语被赋予了有趣的表达方式和载体。有趣才喜欢,喜欢便有了学习的动力。
我禁不住感叹:在他的求学成功路上,“玩”真是太给力了,竟然可以化枯燥为有趣!这个孩子生活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父母成全了孩子,孩子以玩为乐的天性得以充分的释放,在玩中彰显了自我意识、激发了无限创意、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玩,成了他走进理想大学校门的“法宝”。
两个同样“贪玩”的孩子,父母的心态不同、教育方式的差异,使孩子承受的压力、得到的收获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
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椎刺股”等苦学事例被奉为经典长久流传。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不乏苦学成才的实例,勤学苦练的精神的确值得颂扬。于是大人们总是过于看重苦学带给孩子的学习成效,一些孩子还没上学就在父母的安排乃至逼迫下开始了苦学之旅。因为自身是被动的,没有内在的兴趣为动力,学习在孩子心目中便先入为主地成了“苦差事”,是“给父母学的”,而没有自己的乐趣而言。
孩子学习不努力、没有主动性,成了上了学的孩子最令父母头疼的问题,从而更加剧了对孩子学习的严管。“不盯着不行”“不逼他不行”也就成了常态。尽管有的父母确实从孩子分数提高的现实中尝到了“甜头”,但是这个过程不仅孩子觉得苦,大人更是感到累。
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三种不同层次。第一层次“知之”,是“知道”,即懂得如何学习、知道应该学习;第二层次“好之”,是“喜爱”,即对于“学习”这件事的兴趣爱好、情感倾向;第三层次“乐之”,是乐趣,是由学习引发的快乐、带来的满足,从中获取的幸福。达到“乐学”的境界,不仅是心理的愉悦,也促进了能力的提升。
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对孩子来说,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父母也可以从整天盯着孩子的状态下解脱出来。而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家庭的学习氛围、与父母对学习的态度不无关系。
有父母抱怨为了孩子上好学校没少花钱,“可他的心思就是不在学习上,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儿。”自己能挣会花却没有学习意识,家中富丽堂皇却没有书籍相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和滋养下,看到的是大人们与刻苦学习无关的结果,上再好的学校也难对学习感兴趣。
也有人说“人家父母能辅导孩子,自己没那本事”,于是把钱和孩子都送到了社会教育机构。其实,父母辅导孩子学习也罢、让孩子上课外班也罢,也许能对孩子提高分数有暂时的效果,但在这种外力作用下的表象,常常不是建立孩子发自内心地对学习的热爱基础上,而没有真正的学习上的后劲儿。一旦脱离了外界的“拐杖”,难以取得好成绩。
总之,父母在孩子学习上最该做的是在家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改变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的自觉,而不是盯着孩子逼他学习、替他学习。当然,促进孩子“乐学”并不排除对 “苦学”精神的培育。激励孩子克服困难、争取成功,从“苦”中体会到“乐”,习惯于“乐学”,才是父母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的最佳效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家里数不清的玩具几乎成了一个负担,可是宝宝还是会嚷嚷着要买新的玩具。宝宝贪求玩具的欲望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无底洞,让人烦恼不已。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