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你还没意识到,你就是那个见不得孩子快乐的人

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对他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希望他聪明,希望他听话,希望他比同龄小朋友厉害。 然而呢……

    

毛豆妈说:

身为父母,我们还记得,孩子刚出生的那一刻,第一次把他抱在怀里的时候,我们的眼里都是爱,心里也都是满满的幸福。我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孩子能快快乐乐地长大。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希望他聪明,希望他听话,希望他比同龄小朋友厉害。唯恐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却把快乐丢到了一边。

是什么,让我们见不得孩子快乐?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不一样。自打孩子出生起,他就有自己的认知style,并通过一个个探索、游戏的过程,获得认知与能力上的发展。所以,孩子并不是在瞎玩,他是在发现、在学习。如果家长不清楚这一点,随意干涉孩子的活动,不仅会让孩子没了快乐,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孩子的不信任,亲子关系受到威胁

试想一下,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了解你,不知道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也不懂得去帮助你,你会选择信任他吗?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总是按着自己想的那样去理解孩子,完全不理会他的感受和想法,这跟他小时候一哭就知道他想要什么的妈妈简直判若两人,孩子心里会觉得很失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你的爱产生怀疑,他也不再信任你,因为你始终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

2、违背成长规律,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在你看着孩子好像“无所事事”地瞎玩时,他是在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是自发而有规律的。

如果你不了解,在孩子正对富有创造力的玩沙感兴趣时,你非要拉着她去上钢琴课;在孩子正沉浸在探索、发现的乐趣中时,你却在旁边提醒他“这叫什么,那叫什么”,想教他认字。但因为孩子此时的兴趣并不在钢琴、认字上面,自然就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而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失望,进而产生挫败感。

22

3、被动的学习模式,破坏孩子专注力

实际上,之所以那么强调孩子自由玩耍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能在主动选择的游戏或玩耍中全身心地投入,懂得如何做好一件事,即是我们所说的专注力。反之,如果家长总是打断孩子,并让他去做一些他并不喜欢做的事,他就很难沉浸其中,反过来,家长又在怪自己的孩子学习不专注。

33 

毛豆妈手边就有一份研究报告:美国针对150个国家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自由玩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当幼儿园能有很多的开放时间和场所给予孩子个人玩耍时,孩子在3年级时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4、我们究竟在焦虑些什么?

或许你会说,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快乐,但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早点给孩子填充知识,武装实力,将来孩子拿什么跟人家争、跟人家比?大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啊!

武装实力,也不是这个武装法儿。强硬地塞给孩子知识,抱着让他多学点东西的心态送他上幼儿园,还给他报各种课外班。如果孩子的兴趣根本不在这些东西上面,他又能学到多少呢?

曾有一位妈妈问我,说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不肯乖乖坐着听老师讲课,甚至当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讲故事讲得特别开心时,他也只是凑上前听了几句,然后又自顾自地玩耍去了。该怎么让他孩子乖乖听课呢?

其实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别看孩子还小,他们还是很有主意的,尽管他们可能说不上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做某件事的原因,但却能清晰地认清这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要不要参与进去。

如果孩子不愿意参与,那只能说明他对这些活动没兴趣,他只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滑滑梯、荡秋千,又或者是玩石子等等,不管这些活动在你看来有多无聊。孩子的兴趣和目标就是在这些主动的探索活动中渐渐清晰起来的。

 兴趣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美国科技作家Kevin Kelly说:“我不认为要早早为孩子做职业规划,这是个错误。你今天给他介绍一大堆职业,可当他长大后,这些职业可能并不存在了。你要让孩子去玩,让他有好奇心,去问问题。因为未来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答案,而是提问。让他会提问题,保持好奇心就可以了。他的未来不需要家长过于担心。 ”

孩子喜欢玩什么,就自由让他去发展好了。如孩子喜欢玩儿水,家长就给他一盆水,并相应地提供一些辅助性材料,如小瓶子、木块、海绵、小铁片等,让他尽情地玩儿水。在此过程中,孩子不仅能身心愉悦,而且使孩了解了水的属性,获得了物体沉浮的相关经验。

在孩子玩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他更多的环境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借助玩具表现活动内容,反映他的情感和意愿。

44 

如:一根小木棍,可启发孩子想出多种多样的玩儿法,如当马骑、当钓竿、竖起来当旗杆等等。这样一物多用,既激发了孩子玩儿的兴趣,又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另外,父母还可以用废旧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玩具。如:用果冻盒和小药球做的小娃娃,用各种纸盒做的汽车、楼房等。孩子通过制作的整个过程发展了注意力、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美的感受。

总之,不要看不得孩子快乐的人!

毛豆妈:北师大教育学硕士,专注于0-6岁的育儿科学、睡眠&饮食、绘本&玩具、性格培养。

836
相关阅读
父母的焦虑会遗传给孩子吗?

儿童和青少年容易焦虑的个性特质更可能是受父母的影响,或者有些是无意当中通过心理模仿等多种途径,从其父母的个性中学习到的焦虑行为和情绪。.

心理日报 1 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