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吧,怕帮了又帮,形成依赖心;可不帮吧,孩子又会缠着闹,最后两败俱伤。
“我不会,妈妈会,妈妈来…”曾有一度听到儿子说这话时,我就头很大,无论我如何鼓励似乎都不见效。
帮还是不帮呢?帮吧,怕帮了又帮,不但没有得达到锻炼目的,帮习惯了还滋养出依赖心;可不帮吧,孩子又会缠着闹,闹出情绪来了干脆把东西一推,破罐破摔起来,以两败俱伤收场。那到底要不要帮呢?要帮的话该怎么帮?幸好咱有国际幼儿教育协会后援团,和几位经验丰富的早教专家一聊,彻底就放下“帮”或“不帮”的烦恼,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不要好心帮“倒忙”,孩子没了兴趣和信心
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时,通常会不自主地以成人想要达到的技能来指导孩子。就比如和孩子玩拼图,我们很容易会说:“先找到角落的木块,然后观察一下图片信息,寻找相联系的信息。”当你在这样说时,孩子接受的信号就是:这个事情妈妈会,她在教我。
虽然作为爸妈,必须在很多时候提供指导,但如果只是给孩子一本正经地讲“捷径”,这很大程度上就会挫伤孩子积极性和兴趣,本来是一件开心简单的事情,被那么一解释,突然就变得难了,于是瞬间没了信心。孩子怕挫败,当大人给他设定了一个所谓“正确”的形式时,孩子本能就会想逃避。
儿子刚开始涂涂画画时,有一回我见他涂得起劲就想着借机教他画画圆圈、线条、小星星。我走过去拿起一支笔画起了他最爱的小星星,画完了,儿子居然没有像以往看到小星星那样高兴。接着我又说“那我来画个圆圈圈吧”,可是画完后儿子更加没啥反应了。互动显然是失败的,这个时候,我跟儿子说,要不你画给妈妈看看吧。他接过笔胡乱画了两下,立刻甩手说,“我不会… 妈妈会…”原来是儿子虽然有了“老师”,但却失去了乐趣。
于是在之后儿子画画过程中,我采取了好朋友的角色,偶尔示弱一下,孩子们会有小英雄的情愫:他画个点,我就伸过脖子去说:“哦,你画了个小雨点啊,我也要画”;他画了一条弯弯的线,我就说:“哦,你画了条小尾巴吗,太好玩了,我也要画”。偶尔我又给他点小提示,在一旁自言自语说:“嗯,对了,书上说小蝌蚪还有个大大的脑袋,”接着就画了个圆,但并不解释说这是圆形。反复几次这样下来,儿子很快从我这里学到了画小动物耳朵、尾巴的方法。
怎么帮忙有效不会滋生依赖感
帮与不帮并没有标准答案,这和成人世界决定是否要借朋友钱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是否要提供帮助以及如何帮助。
当孩子提出帮助时,需要先分析情况,尽量以“动口不动手”的原则来帮助。
1. 当孩子明确碰到问题时:把求助的问题分解成孩子可以回答的小问题以及能力所及的小技能。一定要用问题来启发,把思考和发现的机会留给孩子。
例如:儿子在玩磁力片时,看到一个小房顶,想要搭出来,但因为对数量的概念不充分,他用了六片三角形,刚好连起来像一片桌垫一般,怎么也没法做出房顶的拱状。他来找我帮忙,我就问他:“你看一下图片上的屋顶有几片呢?”数了数回答“5片。”那么你拼的是几片呢“1,2,3,4,5,6,,是6片”“所以呢?”“多了一片”儿子立即除了一片,屋顶的形状就出来了。
2. 当孩子感到有困难、“不想玩”时:暂时从手上的问题跳开,把注意力移到整体,再回到细节处可以入手的部分,由浅入深地通过语言启发来帮助孩子观察。
儿子两岁入手的第一个拼图是认知手抓板,这个手抓板上有人物和动物,儿子能够找到对应的动物或人物,但问题总会出在把小板放进底板时,一些形状复杂的很难把边对齐放进入,玩到一半就想放弃。我尝试了几次告诉他可以把边缘的颜色对住并没有效果,便选择了跳开这个部分。我让他看看整个画面上有什么,还给他编了个小故事,然后我让他随意拿起一块小板,例如上面是小鸭子,我便让他拿着这块小鸭板在底板上自由滑,每滑到一个底板的洞口就问他“小鸭子到家了吗?”“没有”“那好吧,我们继续游”当儿子找到图案是鸭子的底板时,我问他:“哈,我们看看里面小鸭子的头是在上面还是下面呢?”“上”“那我们也让手上的小鸭子头朝上面好吗?这样鸭鸭就可以嘎嘎嘎地叫了啊”“嗯...”这样几次,拼图就能顺利完成了。
当然提供以上帮助确实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和耐心,所以如果当下并没有足够时间,宁可告诉孩子你不能帮的原因、或者换个时间帮,而不是匆匆忙忙地扑上去帮助完成。代劳是导致依赖的源头。
给足安全感不帮也可以很OK
虽然拒绝帮助听起来会有不愉快,但孩子会走向社会,要面对各种压力或拒绝,他们需要知道并非任何事情都可以有帮助,也需要知道被拒绝是什么结果。在安全感足够的家庭环境里,拒绝并不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孩子在独立玩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在有足够安全感觉的环境中,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和思考,所以我们最先应该先采取“不帮”的策略。
有一回我和娃爸要讨论一些事情,我搬了张小桌在我们的大桌旁边,让儿子自己在小桌上玩一个art button。我和娃爸对着电脑讨论得完全忘乎了儿子的存在,在儿子激动的欢呼中我们才看到他已经完整地钉好了一幅作品,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如果我是把孩子支开让他到玩具房玩,我确信他一定会拼不了多久就跑出来找我们。
除此,也很多时候也可以拒绝帮助,例如之前说的画画板,如果大人已经主动介入了指导并且让孩子觉得难了,这时孩子提出帮更多是为了摆脱。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帮,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换个时间再玩,让活动暂时中止。
这些情况大大方方地帮助他们吧
在成人的眼中,找人代劳意味着偷懒、依赖,但事实上对于三岁前的孩子,他们本身是充满着探索欲望、乐于接受新知识的,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怀疑孩子有依赖心。而出现“妈妈来帮我”的要求时,我们更多的是找到他来寻求帮助的原因。
能力不足
之所以总是在玩玩具时发生要求妈妈代劳的情况,和玩具的限制性是有关系的。大部分的玩具是有年龄限制和能力要求的,给孩子的玩具必需是适合他们的年龄和能力的,我们在之前推送过超月龄的玩具只会加强挫败的文章 玩具没选对,白费钱还糟蹋宝宝智商❗怎么选,看这份超全玩具清单。
觉得由妈妈做会更好
很多妈妈会经历这个过程:孩子一岁多的时候会强拉着妈妈的手去“碰”哪个玩具。通常这种情况是因为之前在妈妈的演示过程中孩子觉得好玩,但自己又做不到,刚具有自主意识的小娃就会开始指挥妈妈做这做那。也有些时候是因为孩子对某个东西有些害怕,尤其是声光玩具。
情感需求
孩子有时要求妈妈来代劳,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样就可以把妈妈牢牢地圈在里面了。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安全感比较不足的孩子身上,平时爸妈陪的时间少,所以一旦有爸妈在场的时候,就开始示弱,让妈妈来给他更多陪伴。
所以,如果是这些情况,别担心,大大方方帮助他吧!
妈咪OK,港大教育学博士主创、国际幼儿教育协会专家指导,关注0-6岁宝宝大脑科学、智商情商,也分享有关睡眠、喂养、疾病等最有细节、最具有参考价值的育儿心得。 本文为妈咪OK原创,版权归妈咪OK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妈咪OK(微信号:mami-ok)授权。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