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家长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
近一两年来,接触到的家长,为孩子不上学苦恼,烦躁不已。目睹家长焦虑、失落的神情,看到家长给我的留言,我能感受到他们那份内心的沉重。
是什么原因孩子不去上学了呢?一个人呆在家里有意思吗?孩子心里到底都想些什么呢?
家长看到孩子不上学,只是表象,只是冰山的一角。冰山下面孩子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应该去上学,应该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按时到校。这时家长更多的是焦虑、紧张还有烦躁情绪。不上学,这不影响考试吗?怎么升学,怎么考大学,一连串的问题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来。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孩子在家,家长急躁的恨不得把孩子推出去上学,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少女,在这个大好时光不去学校学习知识,增长本事,在家呆着这叫什么事?
家长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只能是本能的反应:“孩子,你应该去学校,我们供你吃、供你穿,满足你的生活所需,你还不去好好上学,还折腾人!”情绪里又增多几分愤怒!
不上学,其实是孩子发出的一个求救信号,一定有深层的原因。他们这样做期待能够引起父母的关注,看到他、关注他、重视他。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了解情况,不耐心询问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只是一味的生气、着急是没有用的,在这种急切的心情下,不仅改变不了孩子,还将焦虑情绪传给孩子,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这些不接纳会离家长越远,躲开家长。孩子更不想说话,不搭理家长,他们的心门关闭,不再向家长打开,家长是一点消息也无法获得。
通常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种:
1、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学习上有惰性,贪玩,长期以来,不会的内容越来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让孩子体验到深层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学习成了一件苦差事,得过且过,终于有一天熬不下去彻底不想上学了。
2、家长的逼迫。我们知道分数对于孩子来讲,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而且反映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是孩子衡量自己的一个标尺,成绩好,孩子感受到一种胜利和喜悦,有成就感。成绩不好时,孩子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其实孩子这个时候很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家长只看结果,就会出现在语言上攻击、行为上殴打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价值感,无情地摧毁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家长只看分数看不到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让孩子感到失望和不被理解、不被爱,不接纳、家长爱的是高分,而不是他这个人。
家长的诸多期待,实际是自己内心很多的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自己没有心力完成,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的夙愿,这样,孩子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因为那个高度永远也无法企及,换句话说孩子无法满足家长的期待,只会让孩子在家长不满的眼光中认为自己糟糕,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下孩子学习的兴趣从哪来?这不是在不断地破坏吗?这样管的方式比不管还差。
3、夫妻关系会影响孩子情绪状况。我们都知道在情绪状态好的情况下,我们做事效率才会高。当我们心情愉悦,身体里会分泌出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孩子学习效果才好。
如果家长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感受恐惧、害怕、紧张和冷漠,孩子的内心是分裂的。因为他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个时候,他看到家庭的战争场面,他会偏向谁?无论偏向哪个,对他来讲,都是非常困难的,他的心思和力量就会消耗在这里,影响孩子的情绪状况,上课时容易分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表现出来无精打彩,他的生命力受到损伤,这种情境下如何有志气高昂的斗志,如何将精力集中起来?孩子的情绪在纠结和难过中缠绕。
4、孩子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在学校与老师或同学发生了矛盾,孩子的情绪一时难以调整过来,积淀着他的负面感受,这些感受没有释放出来,没有进行合理地疏导,情绪垃圾就会装满。另外,带给孩子的感受还有气愤、丢面子、自尊心受到伤害等等,使得他不想面对学校的老师或同学,出现回避,就愿意呆在家里。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退缩行为,来保护自己。
在这些情况下,对于孩子来讲,上学已经不是重要的事情了,而重点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的问题。
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面临的困境,在这种情境下还逼迫孩子上学,很有可能逼的孩子无路可走,有可能离家出走,孩子还有可能选择不理智的极端行为,那时就后悔莫及。
支招:
1.孩子有偏差行为时,最需要父母的接纳和关爱。在父母宽容理解的情境中,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家庭的温暖时,孩子才能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这时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愿意听家长讲话,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这个活生生的人才被父母“看见。”
所谓安全感就是家长不伤害孩子的尊严;不让孩子觉得出丑;不说孩子情绪越来越多的话,接纳和温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接纳这个词,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是需要家长放下很多的评判和情绪,全心全意接纳孩子目前的样子,哪怕在家暂时不上学。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做到接纳,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才会逐渐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家就是他们的避风港,心灵安全感建立的地方。
2.相信孩子的本性都是积极向上的,也是向善的。如果我们家长的包容接纳,还有我们家长自身的努力和积极的一面展现在孩子面前,相信孩子在家长影响下,会有所动。整天呆在家里不去上学,对于他们青春年少的年龄特点来讲,他们是趋于和同伴在一起的,因此,家长要相信孩子积极的一面,自己做出表率,工作努力积极,情绪保持稳定,在家里也营造夫妻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互动支持和鼓励,少看电视多阅读,家长这种身教的方式对孩子最具影响力。
3.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孩子在家刷锅洗碗,打扫房间,帮助家长买菜,抑或玩游戏的时间减少了,要鼓励欣赏孩子能够做到这些,肯定孩子克服了诱惑,做家务帮助了自己。这种积极正向的暗示,激发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有希望的,可爱的,被欣赏的,唤醒孩子积极的生命力量。
没有哪个孩子在家长这样长时间的感化下,能够还赖着不去学校的。这是因为人性情感的需要被满足了,孩子的行为方式就会发生变化。
4.家长要找到孩子不去上学的真正原因。这类孩子一般都上中学了,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底子太差,压根不想读书,可以让孩子尝试干些家务活,也可尝试短暂打工,让孩子自己选择。这个办法不是真的在乎挣多少钱,而是让孩子切身体会工作的辛苦。让孩子懂得,学习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工作也一样,需要付出努力,人生不管做什么,都需要在那个阶段付出,才会有收获,让孩子获得真实的体验。还没有进入职场的孩子,以为工作就能摆脱学习的烦恼,经过打工体验,孩子有了触动,这时可能醒悟学习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家长调整自己的期待,降低要求,尊重孩子的节奏,及时恰当地鼓励欣赏孩子,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坚强的毅力,一点点将薄弱环节补回来,孩子的自信就找回来了。
5.家长需要放下自己的情绪和焦虑。孩子不上学,触动了家长的情绪,害怕、担心随之而来,情绪也就登门拜访了。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是在呼唤家长的理解和关爱,一定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言行和要求抑或我们的家庭环境出了问题,才导致孩子不上学的结果。因此,重要的责任在我们肩上那就是向内看,检讨自己,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不是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要积极改进。家长这时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有情绪的时候学会疏解情绪,通过运动缓解焦虑情绪,更重要的是利用资源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或上一些课程,帮助自己找到更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家长的点滴感悟和进步,贵在坚持,孩子会很敏感地接收到的。
6.温和而坚定地教育孩子。改变我们不良的行为模式,将批评改为温和而坚定地要求孩子,这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模式,孩子有提要求的权利,合理的我们尽可能地满足,不合理的我们有拒绝的权利,同时语气是温和的,态度是坚定的,让孩子感受到任何时候接纳他这个人,而那个要求不合理会被拒绝。要坚持练习,才会改变家长旧有的模式,让孩子也学习到有效沟通的方法,自由地表达,说出感受,增加与外界的互动能力。
有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已经遭到破坏,这时候他是不想说的,可以找与孩子关系好的家人或亲戚、或心理咨询师开导孩子,让孩子内心的裂缝见到光,情绪得到宣泄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支持,这样,他才会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期间对于家长来讲,是一种莫大的考验,考验耐心、考验智慧、考验家长的自我认识和改变。真正读懂孩子,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家长付出很多的努力和心力,学习思考并努力实践。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成长和修行的过程,当雨过天晴的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上学的喜讯,同时也发展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对于家庭中的每个人来讲,是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是开心和意义深远的一件事情……….
*作者:寇明玲,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萨提亚咨询师。
作者/寇明玲,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萨提亚模式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多家报纸、杂志心理答疑栏目专家。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微信公众号:寇明玲家庭教育(jiatingjiaoyu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