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芬兰教育为什么全球第一?五大秘密令人心生感慨!

孩子是一颗果子,长在教育的树上,而教育是一棵树,长在社会的土里。

芬兰教育在中文社交媒体上火了,但源头其实是则不实消息——一篇外媒旧闻被中文媒体解读成「芬兰即将废除学科教育」,并当成新闻传播开来。

实际上,华盛顿邮报早前曾发文解读过芬兰 2016 年颁布的教育改革纲领。说「废除学科」有些言过其实,但芬兰教育改革的确是朝着「通识化」和「场景教学」两大方向迈进。这意味着芬兰更希望鼓励孩子们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对知识融会贯通、享受「寓教于乐」的轻松愉快的学校课程。

自2000年开始,经合组织(OECD)每三年进行一次15岁学生的能力评估测验。2003及2006年,在这项被称为“教育界世界杯”的“国际学生评量”(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芬兰学生连续两届在阅读及科学两项称霸,解决问题和数学能力则位居第二。

2009年的PISA成绩,芬兰学生在全球近五十万学生中,科学排名第二,阅读第三,数学第六。

世界经济论坛多次把芬兰的高等教育评为全球最佳。与此同时,芬兰的教育制度也是全世界最均衡的,学生成绩落差全球最小。

那么,芬兰教育领先的秘密是什么呢?

-01-

以平等为核心精髓

平等,是芬兰教育的核心精神。

和大部分国家奉行的菁英教育相反,芬兰教育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都以平等为出发点。

芬兰的60万中小学生平均分布在约四千所学校里,每所学校大约150人,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小班教学的结果是,既没有了“贵族”、“平民”之分,也不会让一个孩子落下。

从整个教育体制来看也是如此,不同于其他国家砸钱办高等教育,芬兰把钱主要投在了人人能享受到的中学阶段。理由是,这阶段的小孩正在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在OECD的评比中,芬兰被认为是运用教育资源最高效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芬兰教育尤其强调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事实上,芬兰有近20%的中小学生接受过额外辅导。

在2012年的PISA测验中,中国上海市某重点学校的成绩排名第一,但芬兰参与测试的学生却是从首都赫尔辛基到北极圈里的中学都有,且测验成绩相差不大。

-02-

不考试,没作业

既然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没了“实验校”、“火箭班”,那学生之间也就没必要排名、竞争了。

所以,在芬兰,学生在接受教育前6年的表现根本不是衡量孩子未来发展的依据,十几岁以前也没有考试,很少做家庭作业。

早教开始的年龄很晚,禁止向七岁以前的学生传授任何具体的知识。比较权威的科研结论证实,七岁之前学习科学和语言知识对孩子成长可能弊大于利。对孩子来说,比起掌握大量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整个青春期内人格与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对自身兴趣和外部世界的挖掘和探索。芬兰人把繁重的学习任务押在高等教育阶段,笃信只有在小孩的阶段玩得好,成人之后才能学得好。

教育学家帕斯·萨尔伯格在《芬兰的一课》中写到:“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小孩子始终身心愉快,成为一个健康活泼的人,二是渐渐让他们拥有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健全社会人格。”

在芬兰,学生只有在高中最后一年的年底有一次考试,而且,只有班主任同意,六年级以下的学生才能参加区域性联考。因为,老师认为,他们对学生的了解远比考试准确。

-03-

老师素质全球第一

老师和医生律师一样高工资、高地位,芬兰有全球最严格的师资标准。

在芬兰,想当中小学老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年,只有最优秀的10%的硕士毕业生才有可能成为老师,因为竞争激烈,候选人们不但要经过好几轮职业面试,还得经过性格评判。因为,教育不仅是一项技能,还需要热情及创新思维。

正因如此,芬兰老师拥有和医生、律师一样的社会地位及工资水平。每天,老师们只花4小时上课,其他时间都用于课程设计、评估学生,每周还要花2小时用于“职业发展”。

所以,芬兰老师对他们的学生往往非常了解,且有能力、有时间针对学生的发展制定、修正课程。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老师也往往能给出极专业的意见。

如果说,多数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像工厂,老师是流水线的工人;那在芬兰的中小学,老师更像是带领小企业创业的开拓者。

有的老师就发明了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学生每天要写自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遇到的挫折,反省以及成长;学生之间也要互相评价,并从中学会以积极地心态帮助他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评价的目的不是排名,而是让老师结合课堂表现,来充分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并且依此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事实上,在芬兰,老师是最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的人。最让芬兰教育部长头痛的是,好多老师都跑去读博士,而且芬兰的企业也喜欢雇用老师,跟政府抢人。据芬兰第一大报《赫尔辛基邮报》的调查显示,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行业就是当老师,中小学教师受民众敬重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总统和大学教授。

-04-

政府大力支持教育

芬兰前总理阿霍有句名言:创造新经济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在芬兰,教育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芬兰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能领到儿童福利金等津贴,其中一部分被专门限定用于孩子的文化教育,这部分津贴存在每个儿童的特定账户里,只能在与政府签约的书店、美术馆等教育文化机构消费。

在芬兰,儿童三岁前父母可以休假在家照顾孩子,由政府提供津贴;三岁以后,政府依然有很多帮助父母的政策,比如:提供托育补助,孩子放学后安排他们在学校阅读、玩耍,免去父母的后顾之忧,等等。与此同时,学生的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

此外,政府还斥巨资建设公共设施。芬兰有l000多座图书馆,平均每5000人就有一座,是世界上图书馆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芬兰学生阅读能力强、知识面广,与此颇有关系。


-05-

家教注重性格培养

芬兰人是全世界最爱阅读的,也是全世界最爱跟图书馆借书的,平均每人每年借17本。调查显示,41%的芬兰中学生,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是阅读。

此外,因为整个教育体系崇尚平等、资源平均,芬兰的家长也没必要急功近利。父母大多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尽量在家里给孩子制造快乐,着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轻言放弃的品质。

周末或寒暑假,芬兰家长从不带孩子去补习班,而是安排孩子去户外旅游、运动,平常也会多鼓励孩子做家务,学习生活技能。

一个国外的博客网站上,作者用“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概括了芬兰教育的精髓:少一些正统上课=多一些选择;少一些在校时间=多一些休息;少一些授课=多一些自主;少一些考试=多一些学习;少一些课题=多一些深度;少一些作业=多一些参与;少一些学生=多一些老师的关注;少一些规则=多一些信任。

芬兰前教育部长克里斯塔·吉鲁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对教育有信心,因为我们相信所有学校都是平等的。我们从不挑学校,因为我们不需要考虑住在哪里才能上到一个好学校。

这段话大概会让许多中国父母心酸不已,而这也恰恰是很多专家认为芬兰模式在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原因之一,芬兰教育的成功,本质上与平等公平的社会氛围脱不开干系,并不能简单复制模仿。

况且,学校教育无非是用以弥补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帮助阶层向上流动。但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让小孩受教育的意愿也明显较低,这是在全球都普遍出现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再怎么改革也很难,还是要推行社会公平和福利先打打基础。

孩子是一颗果子,长在教育的树上,而教育是一棵树,长在社会的土里。

*文章综合自网络


382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