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

当父母面对孩子,整个社会关注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跳出那些熟悉的惯例、跳过那些令我们纠结的表象,去发现成长中的孩子与父母、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以更开阔的视野了解事情的全貌、认识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和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无数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许多,而孩子的问题却层出不穷。尽管一些人努力寻求解决办法,针对具体问题找专家咨询、“高人”指点,从书籍中、在网络上找答案……当付诸教育孩子实践的时候,依然“战胜不了自己的困扰”。

为什么呢?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问题的症结在于孤立地面对表面的、具体的问题,却缺少对现象背后原因的分析,以及与个人整体、与家庭、与社会各种相关因素联系的认识,尤其是忽视了制造个体问题的外部环境的改善。这便犹如坐井观天、盲人摸象、一叶障目,缺少的是恰如著名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被公认为是与家庭教育联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学科。与教育学比较,社会学不关注教育活动本身的规律性,而关注教育活动的社会基础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与心理学比较,社会学不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而关注客观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直接、间接地包含着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这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在孩子成长中,即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与社会和家庭相联系的要素,都应该汇入家庭教育社会学的观察视阈。

比如说,令父母们最头疼的是孩子不听话,总跟自己“对着干”,用社会学视角来分析,会更多关注孩子与大人之间的关系对孩子心理和的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就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有自己的需求和对各种事物的见解,对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有积极或消极应对的能力。当父母违背孩子的生存、发展特点和规律,当父母不屑于倾听孩子的声音、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而主观臆断、自作主张决定孩子的事情的时候,孩子的反抗便不可避免。其实孩子“不听话”是在表现自身的需求、与父母争夺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不是孩子与父母“对着干”,而是父母与孩子“对着干”。既然如此,要改变的首先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而父母的观念与行为又受社会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这就告诉我们,认识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学科视角。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家庭教育研究文库”首部著作《家庭教育社会学》,是我以社会学视角研究家庭教育20多年的集大成之作。我的基本思路是,当父母面对孩子,整个社会关注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跳出那些熟悉的惯例、跳过那些令我们纠结的表象,去发现成长中的孩子与父母、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以更开阔的视野了解事情的全貌、认识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这部著作就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现状和家庭现实出发,围绕三个研究维度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的系统阐述:

一是个体层面,探讨优化人的社会化的家庭因素,从儿童权利、父母角色、独生子女、未成年人犯罪等多侧面、多角度了解孩子、认识家长;

二是家庭层面,研究家庭诸要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认识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文化、家庭生活方式对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是社会层面,考察当今学校、社区、大众传媒、社会分层、社会支持等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揭示家庭教育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归纳、分析,是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宏观视野与微观问题相联系的立体化的家庭教育社会学框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添上一砖一瓦。我更真心希望无数对孩子、对家庭、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愿望的人们相互学习、不断切磋、携手努力,共同实现我们心中的梦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914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