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觉察与亲子关系
课程纲要: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面对与处理,治标和治本。了解自己的重要性与觉察。与冥想,数息,静心,反省的差异
王希圣老师是自我觉察训练师,pet讲师。听他的课程与纯pet的流程是不同的。大部分内容在学习家庭教育几年来都接触过。与其他微课不同的是,普通公益微课一个小时的时间中,至少前20分钟在做自我宣传或者是吓唬人的案例分享。真正的干货也就十几分钟。重点可能也就那几句话。而王希圣老师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中,是我所听到的微课中案例与纲要结合最好的老师。而且带有更多的自己的东西。这个课程的一个小时没有让我感觉垃圾和受骗,我感受到海外学者的真诚,也确实通过他的课程梳理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下是具体的内容。
亲自问题的主要状况貌似出现在孩子身上,其实与家长的状态稳定与否有关系。
所谓稳定,家长有没有意识到平常的状态,处在有情绪中,比如生气,难过,害怕。
当我意识到我处于情绪中,比如愤怒,当孩子发生问题,我会责骂攻击孩子。比如悲伤,当孩子出现问题,我会烦躁不想理孩子。比如恐惧,我会因为各种担心而给孩子造成压力。
因此当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状态的时候,往外不晓得亲自问题来源于情绪状态中。
首先,教育很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直接解决。如果无法解决或者重复发生,我们就要练习先停下来,觉察自己的状况,在观察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情绪部分看,负面情绪就像身体不舒服所发出的信号,这个信号告诉我们要解决一个困扰。
负面情绪对人们是有益处的,在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这是天生的本能。比如有一只斑马在吃草,另一只斑马走入自己的领地吃草。这只斑马生气了愤怒情绪,将入侵者赶走。
愤怒在告诉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将踩踏我们界限的力量赶出去。这个界限包括思考的界限,身体的界限,需求的界限,情感的界限。愤怒在保护我们,当我们生气愤怒情绪时,我们要知道,我想要保护我的某一件事情。
悲伤难过,通常在失去想要的东西时出现。它们在告诉我们,想要的东西失去了或者我曾经拥有的东西但失去了。
恐惧情绪。比如一只斑马在吃草,当出现了风吹草动时,斑马看到了一只狮子出现,恐惧的力量推动自己迅速逃离。当跑到安全的地方之后,平静下来,再重新好好吃草。恐惧在告诉我们,当外界有太强大的力量侵犯我们,如果对抗,会受伤甚至死掉。那么赶快躲避逃离才是重要的。
老天爷赋予我们情绪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喜欢什么,我们想要保护什么。当情绪上来的时候,我们要协助自己,如何满足需求界限被踩踏的时候所造成的情绪,而不是责怪情绪不好而压抑情绪。
压抑情绪犹如吃止痛药,不管疼痛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暂时好转,久之又疼痛。周而复始,最后身体产生严重病痛。情绪也是如此,当我们无视情绪,无视需求满足,压抑情绪的结果是心里受伤,情绪崩溃。
比如说很多中国男性情绪很压抑,只剩下了理智。做事情无感觉只有想法。比如要有事情做,要有家有小孩。问他们是否幸福,他们没有感觉
当没有感觉的时候,是被封闭了。或者没有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关闭了需求的大门。
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要注意自己发生了什么。哺乳动物都有情绪,人的情感更加细致。比如喜悦中有兴奋欣喜,愤怒中有生气悲愤。
人类情感丰富并混杂在一起。比如同时又高兴又生气或者又高兴又害怕。当发生情绪的时候,如何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处理问题,解决事情。
了解人类的天生特质。当小孩有情绪反映,例如生气是在保护自己的界限。家长会觉得小孩很坏,无理取闹,我都说的很清楚,你孩子怎样怎样。孩子只是本能,她可能有需要被踩踏,因愤怒出现的情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何对待孩子很重要。当愤怒出现,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打人骂人,我们就不能一生气就打骂孩子。这是以身作则,孩子会学习。
学习自我觉察的能力,发生事情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在生气,我在保护什么,我清楚我的情绪,沟通表达才清楚。当我愤怒都没有感觉,往往产生沟通障碍
举例:一个男生,他在生气,我们知道,生气的时候会有很多可能产生攻击行为,但他不知道,他说我只是就事论事,我没有生气。
当对方或者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气,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攻击,他一位自己在沟通,在讲道理。对方为何听不进去。于是会越来越生气。
当自我觉察到自己的状况,自己做了什么,如果我现在生气了,刚刚发生了什么对方说了什么踩到到我,我重新整理一下,整理之后,告诉对方,你刚刚这么说,我有些生气。这样沟通才能顺畅。否则两个人只是各说各话,生气的人觉得自己在讲道理,听的人觉得自己一直被攻击很难受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也开始攻击。于是两个人攻击来攻击去,事情没有得到解决。
学习自我觉察很重要。觉察就是自己做的每件事情,开始注意自己是在做什么。这不是反省,反省是注意力分辨发生事情的好坏。觉察不带任何评判,注意自己,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在什么情形,我生气吗?我设呢提哪里有紧张,有没有不舒服,我越了解自己,越知道如何照顾自己,在那个当下照顾自己,我的人际相处才能够顺畅。
如何训练觉察,简单说有两个训练方式。第一个是身觉察,我把我的注意力放在我的身体感觉上,,我喝水,水的温度,我当下马上知道。我走路的时候,外界微风吹来,我肌肉的使用,我小腿的变化,膝盖的变化这些 都是身觉察。
这个原理是,当我发生一个困扰,我一定要了解身体发生的变化。我们的心理状态与灵性状态,健康产生在身体上。因此身体觉察最基础最重要,而且迅速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状况。
例如,一个学员,刚开始练觉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感觉。或者身体背后要有很重要的意义或者很重要的感觉。都不是的。身觉察是只要身体任何部位的感觉都可以去注意。这个学院一开始身体没有什么感觉。我就告诉他,以前修行也用觉察。不用静坐。我们去体会喝水的感觉,吃东西的感觉,扫地做家务的感觉,就从这里开始。当这个学员这么做,开始注意自己,他发现自己的肩膀在某个时刻会 突然僵硬起来。他很疑惑,我告诉他,此时只要继续注意就可以了。真正要知道当下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看个人对自己的觉察速度。发现之后,这个反应会越来越快,你就会注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的肩膀会迅速僵硬起来。后来他发现,只要经过老板门前,他会紧张。他恍然大悟,因为对老板要压力会害怕。
所以当我们清楚的时候,就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比如调整环境,下次去办公室不经过老板门前。治本的部分,是觉察害怕的深处是什么。
身觉察是最基础,大家都可以做的。每天持续的时候,身体会不断告诉我们很多信号。如果我们清楚这些讯号之后,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第二个觉察比较难一点。情绪觉察。当有情绪来的时候,注意我们做了什么,身体会变化,情绪会从哪里跑上来,比如有人是通过胸腔冲上大脑。同时觉察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我们觉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情绪觉察会比较困难,生气的时候很难觉察,事后才反省到。
只要身觉察做得好,做情绪觉察就会比较快。觉察做的越多,越清楚的时候,情绪虽然上来,我会明明白白怎么回事,我会清楚情绪是因为什么事情产生,并不可怕,他们会告诉我,我需要帮忙了。
觉察与冥想,静心,反省是不一样的。反省是评判好坏,不要有情绪比较好,往自己看但分是非对错,不是深刻地了解自己。冥想要看哪个老师怎样带。有的老师冥想带着觉察。对我而言,冥想和觉察不一样。有的冥想就是觉察。假如我想要有慈悲心,冥想就有观世音菩萨,或者我过去认识的慈悲人,我脑子里有他的印象,于是我就变得慈悲起来,这就叫冥想,但不是觉察。。
静心,包含觉察。现代人不如古时候,古时候没有太多的动脑筋的事情。现代的人头脑动太多,运动太少,所有的能量在大脑里,不断想,最后产生睡眠问题,静不下来,想很多东西。奥修做觉察会做很多运动,他设计了一些活动。当能量跑回四肢,大脑会安静下来。静心让心智活动降低。降低之后,就可以做身体的觉察,注意自己的状态,了解自己。静心包含着觉察,但不是觉察。
在成长的路上,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可以,只要自己喜欢。觉察在每个学派都可以用,因为我了解现在的状态,不管学什么都很有用。
不仅仅是自我成长,包括学英文,如果对口腔的感觉很清楚,我就知道我发出的声音,口腔要怎样摆。
觉察需要15岁以上的孩子去学习,因为这个和大脑发展有关。
孩子有发展阶段。0到6岁,孩子心智的发展,他无法分清楚,他的想法和外界,别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此时无法谈得上觉察。孩子与父母绑在一起。六岁以前的孩子,当父母打骂孩子,孩子会简单地认为,我是不好的才是这样。心理学上研究,我们未来的成就状态,人际互动,家庭状况这些草稿在六岁以前已经形成。六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安全感,爱与关怀,生活习惯的养成。此时硬塞给知识想法给孩子是不适合的。每天带孩子做活动,孩子自然在吸收学习,看着大人的行为。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学会沟通,发生事情,我们用打骂和说教,此时孩子是学不会沟通的。
我妈妈帮我个带孩子。我的幼稚园的小孩子,打别的孩子。妈妈很紧张。你怎么在欺负别人家的孩子,小侄女说,我没有欺负,我现在在教育他,什么才是对的。我在旁边听着,这就是我妈妈训她或者处罚她的时候说的话,因此孩子很自然地就学习下来了。六岁之前的孩子不会出现什么大事情,他们不会沟通,很本能地去拿去抢。大人需要做的是建构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孩子,不让孩子掉入一个没有安全感或者不断去抢夺东西的环境。
我有三个小孩,老二老三是双胞胎。三岁左右的时候玩。老三拿老二的玩具,老二拿回来。于是双方产生争夺,老三获胜,老二在原地哭。因为这么小,我第一次遇到。虽然我学了沟通技巧自我成长。我清楚孩子需要保护,但双胞胎一样大。我很清楚,老二难过,需要安慰需要安全感,我抱起来用积极聆听的技巧,很快我的安慰和拥抱,他就好了,拿别的玩具他也接受了,这件事情结束。当然这是我心里头觉得结束。这个情况发生了两次三次,我看到,当老二玩玩具的时候,老三只要过来,老二就把玩具扔到地上开始哭泣。我意识到,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将来是老二的模式,只要老三这样的人与之竞争,他的模式就是放弃。我那时候是第一次如此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六岁的孩子,大人以为很细微很小的事情,会影响他一辈子。我也需要保护老二安全感,需要保护老三对事物的探索。很有意思,老三会抢老大老二的玩具,但老大老二不会。重复发生的时候该怎么办。我要开始观察小孩,觉察自己,我是否处在有情绪中。孩子只是用他的能力和看到的方式在学习而已。当下次老三抢老二的时候,我阻止他。老二安全了会继续玩。老三哇的大哭冲向房间,才三岁而已。我很好奇,老大老二都是原地哭。老三冲进房间哭,用棉被闷着,不太有声音。这个时候怎样处理。千万不要分哪个孩子是对是错。他们没有对错想法,只是本能。他们需要学习。我待在老三旁边,安慰他照顾他。这是一般家长很难想象,老一辈会骂冲坏孩子。当然事实不是这样。我安慰孩子, 孩子很难过,孩子需要陪伴,我不支持他的行为。他的本能难过,我就陪着她。他哭完之后就跑去玩了。哭过两三次之后,他掀开棉被,抱着我爸爸,我要哭了。这个时候我很感动。我很清楚老三的执拗,因为我的办法,他开始可以沟通开始表达自己,而不是运用自己的强势。因为老三身体最好。孩子一定在重复,我温和坚定地重复。我告诉他是我为什么这样做,但此时孩子根本听不懂。唯有说了,他才会一次次的记得。如果我的状态开始生气,我就成为训斥孩子,孩子会意识到。如果我能觉察到我内在平和稳定,看事情清清楚楚。我就可以和孩子说,为什么我这样做,以后我们该怎样做。虽然我的孩子很小,我花很多事情在他们身上。孩子妈会受不了,为了解决小小孩玩具问题,我会花半小时到一小时。当然这是我经过自我成长,我也知道孩子的发展。如果小时候不花时间,将来只有花更多事情,效果也不是那么大。
这是六岁之前孩子的状况。用环境安排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不希望他们学会的,温和而坚定地区阻挡。等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进入第二阶段。
小学一二年级阶段的时候,开始分得清楚,我有一种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我想救助一只小猫,别人不一定会这样想。六岁以前没有同理心,六岁以前需要被爱被关注,安排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安全感。
一二年级可以教知识,我有一个想法外面有不同的想法和世界。三四年级的孩子,除了知道我和别人不同,开始用别人的立场来体会。五六年级,不仅仅同理别人,开始拉出第三者,我的想法是怎样,另外一个人想法会怎样,比较中立地看待一件事情。讲道理要到五六年级之后,女生比男生快两年,男生要到初中。
到初中,孩子比较懂道理,可以谈事情学抽象符号。逻辑思考发展。觉察要等到15岁之后,反省从五六年级以后。
孩子年级不同,解决的方法不一样。
孩子在幼稚园之前,了解之后带着孩子一起做。小学用积极倾听来理清孩子要表达的,问问孩子想要怎样做,让他们开始思考。把别人的想法纳入。进入初中放得更多,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选择来经历,这种经验是宝贵的,这是他愿意做的,从愿意做的方法里得到生活经验,而不是乖乖听话。
我小时候就是乖乖听话的孩子,在我没有自我成长之前,我不敢自我下决定,要听别人经验,需要有一个权威。遇到事情没有什么特别反应。我是被吓怕了,因为没有反应,不要多做,多做就多措。
我是否清楚我自己,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我目前要的是真的是我想要的,还是别人教我的,我过去害怕的,我过去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做的。就如我父亲对我,一直要求我念书,去玩是不对的。我成长过程,只要去玩,同学找我去玩我拒绝,自己去玩会内疚害怕。假如我没有自我觉察,将来我孩子要求要去玩,我内在会莫名恐惧和担心,同时我找一个大脑认为合理的理由拒绝孩子,但我并不知道那不是真的,被恐惧所驱使,不让孩子出去玩,他也要好好念书。了解自己最重要。
答疑,孩子得不到的东西有情绪,大人该怎么办?
三个方面着手。道理要说,但接纳孩子听不明白,环境安排很重要。与其禁止,不如不让东西出现在环境里。禁止欲望不如远离欲望。比如家里不要有电视,常常带孩子去公园玩。家里放安全玩具。玩具不要都拿出来,一批批轮流换着玩。物质不要太刺激。无论大人压力如何,六岁之前要有一个人专门带孩子。特定的时间带孩子买玩具,其他时间去大自然游戏,或者在家里玩玩具。家里没有电视和电脑直到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了。如果你不想要孩子一直要,家里都不要有。当孩子当场要东西的时候,要了解孩子要东西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原因来解决。当这个东西不想给孩子,要学会温和坚定地拒绝,同时学会聆听孩子。
孩子八岁最近情绪很大。说话和冲。如何缓解压力还有情绪。
积极聆听和观察来了解情况。之后孩子八岁和孩子讨论和想办法。带孩子运动和去大自然。家长陪伴找小伙伴一起玩
�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