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你怎么看?
什么是学区房?
中国城市对学区并无统一定义或标准。以北京市的学区为例,它与其它行政单元不怎么重合,其划分依据并无普适标准。按已有边界参考或单纯就近距离,都不能保证一处住房一定属于某所学校的学区。
教委在2011年就禁止用重点与非重点小学来对学校进行评级,但日积月累下来的师资力量和口碑,使民间仍然认为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
一个义务教育小学服务哪些小区,一般受到历史、区位、人口和合作关系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复杂的权属和利益关系使其划片十分严格。
对此,你怎么看呢?
请看潮奶奶说学区房!
随意点开网页,就能检索到惊人的信息,和耸人听闻的言论:
失控的“学区房”几百万买房入学还要摇号?
解读教育部“大招”:学区房白买了吗?
学区房又要飙升了吗?
是否有数据表明购买学区房让子女上相对更重点的学校,会得到比非学区房区域的儿童更好的教育?
为什么世界各地都出现学区房,而不是公平竞争?
学区房是不是开发商彻头彻尾的营销,类似于以前的钻石?
有几十万几百万买学区房为什么不干脆留学移民呢?
如果从应试的角度,投资家庭教育和购买学区房,何者效率更高?
学区房是怎么确定的?在哪里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划。
……
1
上海有重点学区房吗?
教育部门的回答应该是:不。
以小学为例,由于上海小学升初中是“考试选拔+就近入学”的双模式,小学之间并不存在精确的所谓“升学率”排名。同时,教育部门也从未在任何官方渠道上发布过这些学校的等级和任何指标体系。按理说,在这么严密的信息管控下,起码在小学层面,魔都应该不存在所谓学区房的概念啊。
“居民旁友们,请按照教育局划定的片区,各自去找自己归属的小学吧,这些学校不分重点普通,都是一样好滴。”
2
但事实呢?
随便一搜索,各大房地产服务网站也都提供一种叫做“按学区搜楼盘”的选项。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虽然在具体排名上略有差异,但入围名单几乎毫无差别。
有人认为,
学区房和重点中学,与通常所说的“教育质量”并不相关。只有父母的教育情况、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其他家庭和个人特征,才能为子女带来更好的教育。 然而,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也许会促使他们购买学区房,让子女上重点中学。这会使子女拥有更好的同学(虽然不能反映在学习成绩上)和更低的犯罪率。 回到这个问题,父母花大价钱购买学区房,会不会带来更好的教育?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教育”,比如文明举止,比如好同学,都可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但至少,不要指望学区房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3
其实,学区房的出现是人的一种汇聚习惯产生的,当一个学校的入学孩子的家庭背景相对较好的时候,家长会更加倾向于寻找那些和自己家庭情况相同或者更好的人,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做同学,而会下意识地让自己的孩子远离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所以,择校热和学区房热不能简单地指责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因为即使完全分配均匀,那些处于高档住宅小区附近的学校生源也会较城市边缘地方的生源优质,这也会促进师资、教育投入等向这些学校汇聚。
总结而言:
开发商“学区房”不是纯粹的营销骗局,只是利用了模糊的定义把购房者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引导而已。
在现实中,有需求就有供给;既然有愿意为子女教育支付更高成本的家长们,那么就会有学区房存在。
因为有些家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这样的:
有学区房要上,没有学区房创造学区房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