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我们的养育活动,很多细节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对于两岁半之前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分享、保有耐心等待着轮流玩,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即便到了两岁半,孩子们虽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互动了,但他们的接触依然很少是合作性质的。因为在他们眼里,之前玩过的、正在玩的和即将玩的都是自己的。
所以,打架争吵太正常,大人并不用太过在意。慢慢大了,大人注意引导,“分享”慢慢就会了。倒是让他们学会“交换”,那才是顶顶重要的事。
我家二胎是双胞胎,但除了衣服,我很少会买两份一样的东西,尤其是绘本和玩具。所以两个人抢东西是高频率发生的事。
一岁多的时候,两个人都还不怎么会说话,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另一方拿走,着急地会去咬人。
两岁的时候,已经能说整句话了,开始会找人帮忙,经常会跑过来牵着我的手说:“妈妈去抢!”
现在快32个月,他们不再直接抢,似乎突然明白了可以用“交换”的方式:想要对方手里的玩具时,他们都会走过去,满脸真诚地注视着对方,征询问:换一下,可以吗?当然基本属于“假绅士”,要是对方不同意,战争随时燃起。
但最近几天,事情有了点变化和进展,哥哥居然能实现有效交换了!
有一天,哥哥从卧室里出来,看见弟弟正趴在客厅地上,手捏着小火车,让他们在轨道上开,就跑过去问,能给我玩一下不?
“不行!”弟弟回答坚决,说完还冲他哥眼一翻,摆明着告诉“想都别想”。
眼见着无望,哥哥立马向我求救,“他不给我”。
我提示他:“你要用车车跟小宝交换啊!”
哥哥立即找出了一辆出租车给弟弟,“我用这个和你换,好吗?"
弟弟头也没抬。
哥哥再度告诉我:“他不肯。”
“那你要拿弟弟喜欢的东西跟他换呀!你再去试试,或者你问问他喜欢什么。就拿那个跟他换!”我鼓励他再做尝试。
哥哥立马去玩具柜里各种翻,刚拿起一辆吉普车在弟弟面前一晃。弟弟立马“沦陷”了,两眼放光,二话不说把小火车塞给了哥哥。
哇哦,交换成功了!这可把哥哥高兴坏了,他挥动着手里的小火车大喊:“他换给我了!他换给我了!”交换成功的喜悦甚至超过了拿到小火车的兴奋劲。
这一次成功的交换显然给哥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再想拿弟弟手里的东西时,只要提醒他,他都会想办法找到弟弟喜欢的东西交换成功。
意外教会了哥哥“有效交换”,本来也就过去了。直到那天看到了“被称为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的斯蒂芬·柯维先生专门针对孩子写的《高效能孩子的7个习惯》,才惊觉教会孩子成功的交换更是带给他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在这7个习惯中,有一条是“Think win-win - Everyone can win”,翻译过来就是:“从双赢角度考虑问题,利己利人”。讲得更具体点,就是:勇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但同时也会考虑别人的需求;有矛盾的时候,寻求能平衡彼此需求的解决方案。
对于三岁之前的孩子,做事大体还是按照“这是我的”、“我想要”、“我想这样做”来进行的。他们要奋力保护自己的东西,也有很强的攻击性,很少会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儿子们玩游戏时,时常会邀请我参加,但是基本上就是他们想让我陪玩,直接拽着我往游戏区,要求我坐下和他们一起玩,完全不顾我手头正忙着别的事。
成功交换,其实是教会孩子开始考虑对方的想法。虽然出发点是利己的,但过程中,他必须考虑对方,要怎样既能满足对方又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突然想到,这样的“双赢思维”在我们养育孩子时也同样适用。比如孩子慢慢大了,你让他们吃饭,他们说,不要吃不要吃,我要玩;你准备带他们去公园,他们却嚷嚷着要去坐小火车……
这种生活节奏的不同,思考逻辑的不同,在我看来是一种“内耗”——既消耗掉我们的精力,也会消耗掉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怎么办?
以前在养育他们的姐姐时,我采取强制命令——“我是你妈,必须得听我”。现在我完全不会这样,开始和他们探讨各种可能(想来,弟弟们好幸福):
比如“到点该吃饭了,他们却不愿意”,我会给出几个方案:
可以再给你三分钟,给你一个台阶下,然后过来和大家一起吃饭。
或者: 我们照常吃饭,你可以继续玩。如果想吃了,就过来吃。但等我们吃完了,就再没有饭了。因为饭被我们吃完了。
又或者:你可以把玩具放到桌子上,看着玩具吃饭,但是只是看,觉不会让你够着,让你玩。
当然,也可以由他们自己提出一种方案,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承认孩子行为和情绪的合理性,他们都是可以接受和配合我们提供的选择或者方案的。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规则重要,但也不用太过刻板,不破坏最基本的规矩,达到我们和孩子的双赢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不是吗?
所以,不要小看我们的养育活动,很多细节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关注妈咪OK公众号,在后台留言,并注明“转自妈咪OK(公众号:妈咪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