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想要孩子独立?这是我见过最有用的答案

现在新兴的名词叫“奶嘴男”,之所有有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孩子的自主能力没有培养起来,习惯了依赖别人。宝宝的自主能力需要从小培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宝宝学会自立呢?

现在新兴的名词叫“奶嘴男”,之所有有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孩子的自主能力没有培养起来,习惯了依赖别人。宝宝的自主能力需要从小培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宝宝学会自立呢?

一、让孩子自己作选择

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自己作选择,将来对职业、生活方式、伴侣的选择就会变得困难。

√ 这样说: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

√ 这样说:我们五分钟后离开这里,你是接着在这儿玩,还是去玩秋千?

选择就是在给孩子做决定的权利,如果任何事情都让孩子来做决定,他就有了独立意识。如果什么事情都是你为孩子做决定,他就认为自己没有做决定的权利,自然每件事情都得问你,依赖也就产生了。

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做选择的真诚性。有的家长表面上在给孩子选择权,真当孩子选择后又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会事得其反。

其实,孩子在参与决定的过程中,如果真的不想接受这样的选择,他一定能做出其他让大家都接收的选择。

举例:我和妻子带着孩子过马路,他今年3岁。孩子不愿意我们拉着他的手,想自己走过去,但车辆太多,他速度跟不上,于是过马路之前我们就问他:“你有两个选择,要么牵妈妈的手,要么牵爸爸的手。”孩子想一会说:“我抓着推车。”

二、尊重孩子的努力

这些选择给孩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练习作决定的机会。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自己作选择,将来对职业、生活方式、伴侣的选择就会变得困难。

√ 这样说: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

√ 这样说:我们五分钟后离开这里,你是接着在这儿玩,还是去玩秋千?

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生活经验、缺少技巧,这往往会让家长看得着急,不耐烦了就自己上手,于是一个锻炼孩子独立的机会就这样一个接一个被放弃了。所以,家长要做的是:告诉他生活的经验和技巧,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而不是取而代之。

我们常认为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很简单,还会鼓励他们:“试试看,很简单。”如果他做成了,那也是做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没有做成,那就连“简单的事”都没做好了。

换个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太容易。”“这可能会有点难。”他们会传达给自己不同的信息。他会很自豪自己完成了一件难事,如果失败了,至少他们知道这个事情完成起来比较困难。

22

三、不要问太多问题

问太多问题会让人觉得私人生活被侵犯。孩子们想说的时候,自然会和你说。

× 不这样说:老师觉得你的作文怎么样?数学考及格了吗?有人放学后找你来玩吗?没有?为什么没有?

√ 这样说:很高兴看到你回来。

“你去哪儿了?”“……出去了。”“出去干嘛了?”“……什么也没干”这种经典对话随处可见。孩子们没准备好怎么回答或者不想回答时,防御性的回答就是:“我不知道”或者“别烦我” 其实,如果不狂轰乱炸的问孩子问题,而是在他想说的时候认真听,他就会愿意和你说。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过问孩子?不是。重要的是注意你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

家长普遍爱问的问题:“今天开心吗?”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他们不仅要去聚会、上学、玩,还要让自己开心,如果不开心,就会让自己和家长都失望。

33

四、别急着告诉答案

当孩子提问时,首先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案例:爸爸,雨是从哪里来的?

× 不这样说:这是因为水蒸气的蒸发和凝固,你看到的实际上是…

√ 这样说: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令人困惑的问题“彩虹是什么?”“为什么小孩子生下来就不能回去了?”“为什么人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家长会被这些问题问的很尴尬,然后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合适的答案。

其实没有必要。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自己已经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让成人做为一个回应者来帮助他们更深入的探索他们的想法。把孩子的问题反问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帮助的。

44

五、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们不能凡事都完全依赖我们。家庭以外--水族店老板、牙医、学校、优秀生都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案例:爸爸,你得帮我数学,我都跟不上了。

√ 这样说:你能不能问问老师,看谁学得好,来辅导你一下,赶上进度。

减轻孩子对家庭的依赖,告诉他在外界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利用。我们的生活不是独立的,只要你需要,总能找到帮助。

求助他人与求助家长不同之处在于,他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帮助。这个过程包括:有礼貌地打招呼、说明事情的原因、需要什么帮助等等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技能,只有在获得别人好感的前提下,这个过程才能实现。所以,求助他人是独立交往的一种方法,而获得外部资源是交往成功的成果。

六、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不让孩子失望,就是在保护他们的希望、梦想和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案例:“妈妈,我想试试在学校演出中当主角。你觉得能让我当吗?”

√ 这样说:“哦,你想试试主角,这会是个不错的经历。”

× 不这样说:“嗯,可我不想让你失望。为什么你去当主角?你又没什么表演经验。也许演个小角色还行。”

一位父亲说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女儿准备把自己家里种的小南瓜拿到市场上去卖,我差点要制止她,因为家里的南瓜比别人卖的要小一半,但我最终没有反对,她很激动。“我不想毁掉孩子的希望”这位父亲说。

一个小时后,女儿回来了,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她告诉我赚到了10块钱,卖得只剩下一个南瓜了。

生活很多的乐趣是来自梦想、幻想、期待和计划。让他们对实现梦想失望,也会让他们失去实现梦想的人生经历。

本文转自 父母大学堂

赢在起点能力早教:中国0~6岁专业分龄育儿自媒体,针对0~6岁各阶段发展敏感期,培养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行为习惯等能力。入园适应、幼升小(衔接)一站解决。

微信公众号:

赢在起点

623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