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三到五岁的孩子都喜欢告状,而且这种行为的高峰期可能一直要持续到七岁。那么,小孩为什么要告状呢?
最近有妈妈留言说,自己的孩子似乎很喜欢跑来说别的小朋友“坏话”。说真的,有点厌烦于孩子的频繁告状,但却对此无计可施,难道不让他说吗?而这个问题似乎还不是个例,这到底为啥啊?
场景一
近期发现家里三岁的弟弟阿吉经常跑过来跟我告状,“姐姐抢弟弟的玩具”、“姐姐不跟弟弟分享玩具”、“姐姐用剪刀乱剪东西”,总之隔三差五的就来报告说大娃的不好之处。
场景二
某幼儿园的自由绘画时间中,华华在专心致志地用蜡笔给他神奇的汽车涂颜色。坐在他身边的东东把脑袋伸过来凑热闹,被华华不满地用胳膊肘顶了回去。
于是东东以闪人耳目的速度伸出小胳膊,大笔一挥,华华的车边就多了一个水彩笔哚的小点点。华华像被人掐了一把,尖声地叫道:“老师,东东画我的,把我的画弄坏了!”。
场景三
排队上厕所时,浩浩乱跑乱蹦,还撞到了前面的小朋友,站在前面的林林立刻大叫:“老师,浩浩不排队,他总是乱跑。”
小孩到底为啥那么爱告状?
其实,小朋友告状是天性,家有三岁以上小孩子的爸妈们,恐怕都或多或少的都听到孩子跑过来跟自己讲其他小朋友的“错误”。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三到五岁的孩子都喜欢告状,而且这种行为的高峰期可能一直要持续到七岁。那么,小孩为什么要告状呢?
为了规则
弟弟跑来跟我说,姐姐哪里哪里做错了,其实是在讲,姐姐没有遵守规则。三五岁的孩子,开始学习很多规则,即使他自己也常常违反规则,但这不影响他看到其他人踩线就跳起来告状。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规则都是硬邦邦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当他看到有人违反规则,他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侵犯。这种感觉,越是小的孩子,越觉得强烈,一般小朋友差不多要到7岁才会对这些规则有一种弹性的理解。
为了注意力
有时候,小朋友觉得自己被冷落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于是他通过告状,让大人注意到他,让其他小朋友的形象变差、而自己的形象变好。这种情况很常见于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
为了报复
一般来说,三五岁的小孩子告状都是无害行为,起码他们的动机是很单纯的。但偶尔,尤其在比较大一点的孩子身上,告状会成为他们报复其他小朋友的工具。
为了权力
有些小朋友很有控制欲,总想做“孩子王”,但是他又不知道该如何控制其他小朋友,这个时候就通过告状,让大人帮他“控制”。
为了逃避
有时候,孩子做错了事情却不想遭到大人的处罚。于是,告状就成了他们逃避责任、免受批评的最好方法。
为了解决事情
孩子“告状”也可能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问题时孩子常会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告状是不是大“缺点”?
似乎没有人喜欢总是告状的孩子,那么这是不是就真的是个大“缺点”呢?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会告状的孩子也有其优点所在。
表达能力变强
4-6岁的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很强了, ta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发育得不错,知道一定的前因后果了。所以ta们可以预见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什么影响或后果,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想法。
引起注意或赞扬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有一个特性,试图引起大人的注意或赞扬。
小例子:公园半日游。由于路途不是很遥远,老师嘱咐大班的孩子要做大哥哥、大姐姐,搀好中班的弟弟妹妹,步行前往。上路后,没走多远,涛涛就大声喊:“老师,佳佳他不搀好小弟弟”。
试图控制局面
自己的利益受损,心中觉得不甘,想要表达内心的忿忿不平,或试图控制局面。
小例子:绘画活动中,涵涵与毛毛为了一支蓝色的油画棒而闹起了意见,涵涵忍不住把毛毛推倒在地上,毛毛将这事报告了老师。老师批评了涵涵,可涵涵告诉老师是xx让他推的。多了几分钟后,涵涵又告诉老师:“毛毛昨天还打丁丁了!”
喜欢执行规则
当自己的利益没有受损,但是喜欢执行规则,喜欢“做警察”监督周围的人。
小例子:小莉莉看到小溪翻别的小朋友的书包,马上跑过来报告老师:“小溪没有经涛涛同意翻他的书包啦,还拿他书包里的玩具,小溪做得不对。”
爸妈的引导,至关重要!
了解了孩子为什么喜欢告状的原因后,家长应该明白孩子告状其实并非是缺点,所以不应该一味的责怪,还是要多做引导。
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孩子长成一个因为爱告状而惹人厌的人,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孩子遇到冲突自己解决,而不是总要找父母老师做仲裁。那么,爸妈们可以怎么做呢?
不要轻易批评惩罚告状的孩子
如果小孩总跑来和你告状,别太快的指责他这种行为,而是要搞清楚他的动机。其实,小孩告状不完全是坏事,特别是对学龄前儿童而言,他们这样做,最起码表明,他是了解规则的。
另外一方面,告状是解决孩童冲突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总比直接动手抢东西、打人来得好一些。在只有三两岁的孩子身上,告状还是他们锻炼自己语言能力的一种方式,看到一件事情把它描绘清楚,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呢。
撇清事实,区别对待
做爸妈的,虽然不希望孩子经常告状,但同时也不希望跑到另外一个极端:小孩子慢慢的什么都不跟父母讲了。所以,对待爱告状的小朋友,需要有一些技巧,要让他从爸妈的反应来自己体会,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来告状,什么样的不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呢?涉及到人身安全的。比如弟弟来告状,说姐姐在玩墙上的电线插孔,这是危险的事情,爸妈除了要赶紧阻止姐姐,也要同时称赞弟弟,赞他保护了姐姐的安全。
不要轻易惩罚被告的一方
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孩子来告状,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虽然确实有一方违反了规则,但是爸妈也不要因为听了一个小朋友的话,就去惩罚那个违反了规则的小朋友,因为这样就会让告状的人更爱告状,而且这对被告的那一方也未必公平。
告状的小朋友很可能夸大了另外一方的行为。所以,在不涉及安全的情况下,爸妈听一听小孩子的饶舌就好了,不用急著跑去当裁判,慢慢的,爱告状的那个小朋友就了解了,什么样的情况需要靠自己来解决。
增加告状的成本
小孩来告状的时候,爸妈可以委派一个任务给他。比如说,姐姐来告状,说弟弟未经允许就玩自己的玩具,你可以让她把这个场景画下来,过后爸妈有时间的时候再看。
慢慢的,小孩子就发现,原来每告状一次,就多出来一件事情做,告状这么麻烦,那就算了吧。
与小朋友一起找出解决的方法
三五岁的孩子,虽然了解了规则,但遇到同规则不那么相符合的冲突时,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他自然而然的会来跟爸妈/老师讲,这当然也是告状。
比如,孩子有一次在游乐场玩滑梯,突然冲过来一个男孩子,狠狠的撞了他一下。他跑来和我告状,这在我看来,当然是一件小事,我当然不可能跑去把那个男孩子教育一番,可是对三岁的弟弟来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我就和孩子说:“你可以告诉他,你撞到我了,要说对不起”。爸妈帮助小朋友找出面对问题的方法,下次他遇到,自己就知道怎么办,就不觉得需要来“告状”了。
本文转自:中国幼教年会
赢在起点能力早教:中国0~6岁专业分龄育儿自媒体,针对0~6岁各阶段发展敏感期,培养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行为习惯等能力。入园适应、幼升小(衔接)一站解决。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