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面对移动互联大潮,该教孩子点什么?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网络设备,作为家长到底应该限制他们的使用还是应该正确引导呢?

相信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沉迷于移动电子产品,以及各种电子游戏或社交应用而苦恼。我也相信很多父母和我一样,其实不是不愿意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而是不愿意他们滥用电子产品。

 

由不得父母们不担心、不情愿。我们都还记得小时候自己是怎么被父母限制看电视或者被用“看电视”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时间飞逝,电视时代已经逐渐被电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挤到了角落。

 

如果我们真正去观察一下周围使用移动互联终端的人,还是会发现电视时代的影子依旧阴魂不散——大多数人使用移动终端,还是在看电视,看粗制滥造而不需要动脑筋的内容。而另外一少部分人,则仅仅将移动终端看作是工具,这些工具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轻松,他们始终有自己的生活。

 

作为父母,我们无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那“一少部分人”。

 

还是那句话,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希望孩子成为那一少部分人,那么你自己是不是那一少部分人?你对对终端的使用、内容的选择,是出于主动?还是身不由己?注意这里的身不由己包括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不看会儿片子、帖子、网络小说、打一会儿游戏你就没法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工具永远只是工具,可以用,可以“善其事”,那么就会对工具抱着“有更好,没有也没关系”的态度。从对工具的使用上,来学会与物的相处,也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到工具是来帮助我们的,而非绑架我们的。

 

问题:如何不让孩子“被绑架”?

 

互联网工具、应用的产品开发核心,往往都在于如何产生“黏性”,如何让用户离不开,有一部分成功了,但是更多的则失败了。目前最成功的应用之一“微信”,其实是一个只考虑了需求但是并没有追求“黏性”的产品,而偏偏是这样一个产品,有着最大的“黏性”,因为“满足需求”就是最大的“黏性”。

 

当我们觉得某个应用、工具对孩子的“黏性”过强时,其实是可以透过这个“黏性”看到孩子真实的需求的。

 

假如孩子用得最多的是QQ之类的即时通讯工具,那么就说明孩子对于与他人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

 

假如孩子对于某种游戏有着痴迷,那是不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关注过少、或者缺乏成就感?

 

假如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周围的人很少出现在他们的虚拟世界里,那么是否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有一些障碍?

 

互联网时代之初,有句很有名的话——“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所以网络世界里,人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本质特征,如果透过这些表现,察觉到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施以援手,那么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无疑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我们的孩子,未来必然是要身处移动互联甚至“全时互联”(文末有注释)的环境中。在年幼的时候,如果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那么今天的你,多少有些随波逐流的成分。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其实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航员,帮助孩子这个主车手去了解路况、路线、给出各种建议。

网游

所以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逃无可逃,而且责无旁贷地要冲在前面,去了解、去发现。因为如果依据过去的经验,把孩子学习能力最强的一段人生投入到某个可能注定要消失的职业/事业中,承担这个结果的孩子又情何以堪?

 

所以,说到底,父母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和未来的世界脱节,需要和他们一起去面对移动互联的新时代。一方面,需要领先一步,学习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说“笨鸟先飞”也不为过,因为孩子适应的能力总是比成人更强;另一方面,则要退后一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进而有所作为。

 

面对移动互联,我们其实教不了孩子什么,需要的只是自己更加努力的学习,去了解、去发现、去适应。这样我们的孩子们也才会同样去了解去发现去适应乃至去引领。

 

 

注:“全时互联”是作者丁锋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基本上未来部分或全体孩子的身体内都会被植入一些通过生物电能提供能源、出于安全或医疗目的的设备,从而形成全时在线,全时互联的状态。

868
相关阅读
有限的电子屏幕时间,让你赢得孩子的合作

随着我们的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外面的世界,电视、电脑、手机、IPAD,各种电子产品会越来越多。.

赢在起点早教中心 0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