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手机惹的祸

成长,工具,

这一段时间,从青春期版到家庭教育版,从四年级的家长到初三的家长,关于孩子们玩手机的讨论不绝于眼球。有意志坚定的战斗大片http://jzb.com/bbs/thread-4413013-1-1.html有我循循善诱之后,当时妈妈想通了,过几天新一轮的父子战斗继续进行的大场面http://jzb.com/bbs/forum.php?mod ... pion=10#pid61787310更多的是在对于控管手机的讨论。在各种严防死守下,很多家长取得了辉煌的战斗成就,广告商也顺势而下,煞是热闹http://jzb.com/bbs/thread-4107418-1-1.html

我记得我刚刚走进家庭教育课堂,在张劲老师的课堂,他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在他们当地有一个神童,一直以来是全家乃至全地区的骄傲。但这个孩子上了中学之后,对于学习知识没有动力,他写了很多东西,充满了迷茫。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他天天泡在电脑上。如果按照张劲老师慢慢的调理,有一天,这个孩子只要建立了目标,是可以拉出来的。但他的家人忍不住了,把这个孩子送到了一个以军事化管理方式解除网瘾的学校,不到三个月,这个孩子彻底崩溃,只能送到六院了。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少年在自我整合阶段的抗争终于几败俱伤,最惨是以这个孩子的生理层面为代价。也许可以看得到的繁花似锦锦绣前程光宗耀祖……如烟花般消逝。
走入数码信息时代,与过去以来的纸质媒体和电视广播的传播再也不一样。走到哪里,只要可以静止的地方,基本都是低头看手机的人群,我也是其中一员。秉承无条件接纳的原则,我认可了通过手机获得信息的方式。无论是在线课堂的学习还是各种文字符号的浏览。我既然可以接受自己对于智能手机的态度,我就要接纳在这个时代,我的孩子的娱乐和社交方式,但随之而来,的确是对于生活的安排有影响,随着作业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牺牲的还是孩子的睡眠。任何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有两面性,中国的阴阳文化又一次体现。
我看到,从幼儿园开始,对于手机的拉锯战就开始了。大人一方面自己离不开手,另一方面用种种后果威胁孩子。在整个过程中,罪恶感和不安全感伴随着孩子走过。逐渐地,与负面感受的对抗成为孩子们的能力所在,过了十岁,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更加不是父母说几句,就乖乖不玩了。我看到,一个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孩子,以不写作业来抗衡。昨天更看到了,一个17岁的高一留守学生,http://www.cnparenting.com/question/1459261022以生死相胁与自己的姐姐对抗。此时玩手机已经不是为了娱乐和减压等合理需求,孩子们以稚嫩的身躯和不屈的抵抗在争取自己做主的权利。
我记得我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因为酷爱僵尸,早上六点半起床玩iPad。她把这件事情的过程和感受,写了一篇小日记,从来没有写过这么长。我看着语句通顺,叙事清晰,写的真不错。我提醒了一下,这个日记让老师看到了会有什么后果。孩子说,自己觉得写的很好,很有感觉,要交上去,交了再说。老师倒是没有单独批评孩子,后面评语写道,你还有时间玩僵尸。过了几天,因为孩子带僵尸绘本遭到全班同学的哄抢,我被请去见老师。老师说,这些行为都是三观不正。什么叫三观不正,我没好意思跟老师讨论佛洛依德。这件事情给孩子带来了几个意识。带这种书到学校是危险的,以后不带了。这样的作文那天高兴了自己写着玩,或者搁东学堂写,就不当作业交给校内了。请家长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虽然比较害怕,妈妈是会帮我的。到了四年级,她也看到,也有悄悄带手机上学的孩子的下场。她也可以体会到主流社会对于小孩子玩手机的不认可。在今年寒假,我们he的课间,孩子玩手机,一个小男孩过来看,他爸爸把他强行拉走的场面,不仅仅是小男孩难堪,我们也很别扭。于是新的一系列冲突开始。小男孩看不成去告状,助理班主任限制我们玩。我们躲着玩,小男孩又想过来看又想告状的矛盾心态在行为上的纠结表现。犹如国民党围剿红军游击队,战争片在什么时代都有看头。就算孩子身后有接纳的家长又如何,每个人争取自己权益的路还很长。只要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在这里,以手机为工具的娱乐和减压工具至少当下在孩子们手上是大雷。要等到新的工具出现这个雷才算解除警报。就如八十年代,穿喇叭裤跳霹雳舞好像臭流氓,现在老太太都跳广场舞了,这些东西看着只能是老土。

面对手机这个工具,父母如何与孩子互动。在我这里,依然与发展和规律相契合。小学低年级阶段做身份确定,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完成作业是本分。此时的任务是建立习惯。其中放学回家写作业和各种活动的安排要做到位。如果孩子有数码娱乐的需求,就把这个当做一件事情安排了。无论学习,玩手机还是出去玩滑板是一样的,既然安排了就接纳和支持。至少我 个人不做又让你做又给你扫兴的负能量的互动。到了小高,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手机,无论是充话费还是父母淘汰。作业和同学圈的互动也是孩子们完成任务和社交需求的一部分。此时的孩子让父母恐慌的是不再如十岁之前那样言听计从,于是控制手机也成控制孩子的一个工具。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走到今天,我认为,父母怎么做都没有关系,成长的蜕变伴随着不仅仅是强大还有痛苦,大家都需要走这么一个过场。走到高中开始以死相逼了又能怎样,那么监护人更要看住了,随时拨打各种救援电话的支持。

有时候我和人聊着,在网上写着都会有一种恍惚,都在说叛逆,真的不知道到底是谁在叛逆,是走过青春期年龄忘记了过去的痛的父母没有走完叛逆,孩子们做的一场配合性互动还是真正的埃里克森理论的三我同一的整合。吉凶悔吝,有时候很多东西不过是一念之间,放过自己,放过那什么都不知道的工具。


 

880
相关阅读
孩子教育没小事

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孩子常常处于弱势地位,有时候表现出来的不尽如人意的行为、甚至某些莫名其妙的行为,都有可能是一种被动攻击行为。.

关颖 0 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