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父母做这件事,孩子记恨一辈子

有些事伤孩子一辈子。

1

昨天,朋友圈被张靓颖妈妈的公开信刷屏。在公开信中,冯柯被描述成一个渣男:未离婚就勾搭未成年少女,恋爱十几年不改沾花惹草的毛病,和张靓颖结婚也是为了钱……

母女之间隔阂多深,才让一个妈妈用全民娱乐的代价,让女儿和准女婿蒙羞?

张靓颖一家的隐私,身为吃瓜观众,我们无从得知真相。但她母亲这种公开羞辱孩子的方式,却是很多父母惯用的管教手段。

带孩子试听英语课,上厕所时在卫生间遇到一对母子。妈妈一边给孩子换裤子一边劈头盖脸地骂:“你看看你,都四岁了还尿裤子,没有一个小朋友像你这样没出息。在幼儿园老师烦你,在家老给我们添堵,现在丢人丢到课堂上来了……”

看到我们进来,那位妈妈并没有停止对孩子的羞辱。看到喆同学,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指责:“看这个小朋友比你矮半头,都知道上厕所小便,反正我没带换洗衣服,你就湿着穿吧!”

孩子可能被骂皮了,眼神一片茫然,没有这个年纪应该有的灵光。看着幼小的他,我有些心疼,忍不住说了句:“我们家孩子夜里也在穿尿不湿呢,给他们时间,一定可以自主如厕的。”

妈妈看了我一眼,没吭声,连拉带扯把孩子弄走了。

或许,这位妈妈觉得孩子太小,没有自尊心,不懂得羞耻感,才任性责骂。

或许,她觉得当众说教可以让孩子记忆深刻,更有助于他改掉尿裤子的“坏毛病”,才做严母。

不管哪种,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不被妈妈认可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孤单、最无助的人群,他们小时候无法构建自我,长大以后更容易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一再委曲求全。

2

我小时候,因为大部分父母工作忙,家里孩子也多,对孩子教育的标杆是听妈妈话、为了父母的辛苦要学习好、听话不惹事,心理层次的需求几乎从未考虑。

小学三年级某节课,我做完老师布置的卷子,突发奇想和同桌打起扑克牌。妈妈有事去学校找爸爸,路过我教室窗户,看到我不务正业、诱导同桌捣乱课堂纪律。直接冲到教室,把我拎到讲台上,不顾赶过来的老师的极力劝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啪啪啪给我三个清脆的耳光,一边打一边说:“让你来是上学的,不是捣乱的……”

我大脑一片空白,硬忍着没哭出来。当时我10岁,时间过去二十几年,我依然记得当时的想法:怎么没有个洞让我钻进去,太丢人了!她肯定不是我亲妈,我以后再也不要喊她妈妈了!

那天放学,我在家门口徘徊了一个多小时。爸爸发现异常,出门寻我,才发现缩在大门口的我。他看到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你上课打牌不对,应该得到严厉批评,但你妈当众打你也不对,我回去会和她谈谈这件事。”瞬间,我憋了整整一下午的眼泪倾泄而出,委屈情绪才得已释放。

当时心理上的奇妙变化我记得很清楚。一下午都想断绝母女关系的我,瞬间变成了对“上课打牌不对,要好好学习”的自我反思与激励。

一个朋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小学五年级,她开始偷偷看哥哥姐姐的故事会和言情小说。她妈妈觉得看闲书会耽误学习,和她斗智斗勇,逼得她只能半夜缩被窝里打手电筒看(这事我也干过)。有次看着看着睡着了,过来叫她起床的妈妈掀开被窝,发现了电量已经用光的手电筒以及小说,怒不可遏,直接把书撕掉。又翻箱倒柜,把所有和学习无关的书找出来,拿到单元门口一把火烧了……

整栋楼的人,都看到了这场母女大战。从此,课外读物从她的世界里消失,语文一直很好的她成绩直线下滑。直到现在,她还偶尔和我念叨:“如果当初我妈不那么逼我,说不定我也开公众号,成网红了,她一把火烧毁了我的作家梦想啊。”

3

那个时代,每个孩子都遇到过父母带来的羞耻感吧?

比如为了买喜欢的东西偷拿父母的钱,会被当成反面教材和亲友交流;比如在日记里写喜欢哪个男生,被发现之后被当成“坏孩子”;比如老师告个状,家长不问原因劈头盖脸直接骂一顿……

偶尔被当众惩罚的孩子,随着年龄变大,心理的创伤会渐渐自愈;而经常被羞耻感包裹的孩子,轻则变得敏感、多疑、自我封闭,重则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没有自信,心灵之门永远对亲爱的父母关闭。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知耻而后勇”是至理名言。

羞耻感给孩子带来的是“我这个人不行”的意念传达,而非“这件事没做好,下次注意改进就行”。

耻辱从来不是一个孩子甚至一个人进步的催化剂,对一个失败事件的反思及内在的修正力量才能让一个人越来越棒。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过年时和同学小聚,聊天说到毕业十几年,还能记起哪些老师。一个同学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初二的数学老师,那年为了考前三名,他考试时准备了小抄,刚拿出纸条想抄答案,数学老师就发现了他的伎俩,但她只是快步走过来,经过他时敲了敲课桌,没抓他现形,更没给他记过。

善意的提醒,维护了我那个同学的尊严,也给了他反思的机会。从那以后,上学也好,工作也罢,他从来没有再耍过小聪明。这种保护式的批评引导,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技巧。

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黄帝内经育胎智慧》这“七不责”,也给出了批评孩子的禁忌,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闫涵,母婴行业资深从业者,育婴师、蒙台梭利 育儿践行者,媒体策划,用亲历经验让您的育儿少走弯路。本文为闫涵妈妈原创,版权归闫涵妈妈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闫涵妈妈(微信号:yanhanmama2016)授权。

转载请联系作者,关注请戳二维码

闫涵妈妈

620
相关阅读
孩子发脾气、打人,为什么?怎么破?

孩子发脾气、打人等攻击行为实际上和他的吃喝的本能需求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所谓的不听话、骂人打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正常的本能反应。.

妈咪ok 26 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