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立规矩容易,但99%的爸妈不知道要这样执行才有效

立规矩容易,执行起来太有讲究!

OK妈说     

孩子过了一岁,我们就需要给孩子立规矩了。但是定规则容易、执行起来却总是状况多多:比如,我们和孩子约好8点上床睡觉,但是他就各种不配合,总是闹得大家都很不开心;比如,我们一直不允许孩子吃糖,他没有机会接触到糖,但一旦你放开规则后,他会突然变本加厉,猛吃猛吃……

 所以规则怎么执行才是爸爸妈妈该知道的哦!这次照例邀请到我的好友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会员、港大教育心理学博士范洁琼来讲讲。

我们都知道,给孩子立下的规矩、定下的规则一旦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并且全家人都来遵守,那才会有效。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把规则当回事。但是,生活不是教科书。在执行规则时总是状况很多,一味死板执行并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所谓灵活执行,这个度怎么把握呢?恩,今天就这个和大家分享实战心得。

三种情况说明你的规则执行得不合理!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要完全受控于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主权,哪怕只是个孩子。因为1岁以后,宝宝们的自主意识就开始逐渐发展了,他们自我发展的重要需求,就是希望对自我以及周围世界有一定的掌控力。所以想要孩子愉快得遵守规则,当爸妈的一定不要严格到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

你要知道,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受到压抑,就一定会从别的地方反抗或表现出来:

我们不在的时候,尽情破坏规则。有时候孩子和成人的心理一样,越是不让你做某事的时候,越是想绞尽脑汁去做。妈妈在的时候不让我吃糖,她不在的时候我就偷偷吃;妈妈不让我玩水,她不在的时候我就把水弄得满屋子都是。

与我们陷入“权力”斗争。孩子对控制权的争夺需求超越了他对规则的理解,他就会为反抗而反抗。比如到了妈妈规定的睡午觉的时间,孩子用各种上厕所、喝水等借口不肯上床,妈妈知道他是在耍花招故意拖延时间,就很生气,“你现在必须马上上床!”孩子就开始大哭大闹。妈妈情绪也上来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然后就上演了妈妈骂、孩子哭的戏码,等好不容易结束了,午睡时间也过了一大半。

规则放开的时候,过度补偿。我闺蜜的一个孩子特别爱吃咸的东西,尤其对酱油特别执念,任何食物都喜欢拿来蘸着酱油吃。闺蜜说:“孩子2岁之前,我坚决不让他吃任何有盐份的东西。现在孩子大了,总算放开了,但就是没想到,他吃过一次白切牛肉蘸酱油后,每次看到酱油都两眼放光,真是好崩溃。”

要想娃愉快地遵守和执行,爸妈从一开始就该设立两类规则

所以想要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就必须让孩子真正的认同,而非简单顺从。我建议大家可以分两步走:

首先,我们设立规则要分类,要不然爸妈执行起来容易混乱,灵活度很难把握。在最开始我们就可以分好两类:

一类规则是不可协商的,这一类一般都有关孩子安全:比如过马路时必须拉着大人的手、上车一定要坐安全座椅、吃陌生人的东西前要征得我们的同意等。

另一类是可以协商的。比如晚上八点前必须睡觉,不能喝饮料等。

 一个家庭中,两类规则都具备才是合适的管教哦!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协商规则的比例要逐步提升。你要让孩子觉得他们的自主性在提升!当然每个家庭的价值观、教育观不同,对可协商的规则和不可协商的规则的划分可能有不同,这都无妨。但我特别想说,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就避免了他们因为自主感和掌控感的缺失而引起的反抗和反弹。他会超出你预期地遵守规则。

其次,即便是不可以协商的规则,我们都该灵活处理,并不是一味告诉孩子“不行,就是不行。”稍小的孩子,你可以转移关注点,给个选择。比如他不肯坐安全座椅,你就征询他:你是要爸爸给你绑还是妈妈给你绑呢?比如过马路,孩子乱跑,你一把抓住他,他会扭来扭去,你不要对他嚷嚷,可以问你想牵妈妈的左手还是右手啊?

稍微大点的孩子,你可以详细地向孩子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孩子不肯刷牙,你可以跟他讲不刷牙,虫子就会咬你的牙齿,会很疼,妈妈要心疼。又或者你和他一起通过假扮游戏(孩子当牙医,你当病人)来完成刷牙。

做好三点,绝不破坏规则有效性

当然,即使是可协商的规则,依旧是规则,我们在灵活调整时也要注意以下三点,以免规则的有效性完全遭到破坏。

尽量避免在规则设立的初期出现多次调整情况。在规则建立的初期,孩子对规则的理解还没有完全稳固,过多的变动,会让孩子产生困惑:这个规则到底是需要执行还是不需要执行呢?当规则已经稳定地执行一段时间后,偶尔的调整就不太容易影响孩子对该规则的一贯性认知了。

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调整。比如我们设下规则“吃饭前1个小时不能吃零食”。结果吃饭前孩子肚子饿了,爬到厨房柜台上自己去够放在高处的零食。我们看到后大声喝止,并一把把孩子抱下来。孩子不肯,大叫“我要吃,我要吃!”并大哭大闹起来,我们觉不能因为觉得心烦就妥协了,“好吧,好吧,这次让你先吃一个吧,不许再哭了,听见没有?”孩子从这里学习到的是:我只要大哭大闹就可以不遵守规则了。

偶尔破例,一定要清楚说明调整的前提条件和调整的程度。比如说:“今天阿姨结婚,所以你可以吃一颗巧克力”;“因为今天奶奶特地从外地赶过来看你,我知道你很想奶奶,所以今天可以多等半个小时再睡”;“今天是小琪生日,作为聚会的重要环节,他邀请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iPad中的一个小游戏,那么你可以和他们一起玩十分钟”。清晰的说明可以让孩子确切了解什么情况下规则可以例外以及可以例外到什么程度。这样孩子在感受到爱和尊重的同时,也依旧能体会到界限所在,不会破坏他对规则的整体认知。

范洁琼 :复旦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员。目前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晨晖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

妈咪OK,港大教育学博士主创、国际幼儿教育协会专家指导,关注0-6岁宝宝大脑科学、智商情商,也分享有关睡眠、喂养、疾病等最有细节、最具有参考价值的育儿心得。  本文版权归妈咪OK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妈咪OK(微信号:mami-ok)授权。 

长按下方二维码订阅

妈咪OK

804
相关阅读
孩子发脾气、打人,为什么?怎么破?

孩子发脾气、打人等攻击行为实际上和他的吃喝的本能需求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所谓的不听话、骂人打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正常的本能反应。.

妈咪ok 26 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