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感官刺激越丰富,宝宝越聪明?错了,只会让他更沮丧!

我们到底需要给宝宝什么样的刺激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前两天带儿子下楼玩儿,小区里碰到一新妈妈正推着婴儿车在溜娃。讲真溜娃的妈妈很多,唯独这位妈妈的婴儿车却格外吸引了我(no,no,我不是要说婴儿车),因为她的推车上挂着满满的色彩丰富的小挂件,既有一些我认识的曼哈顿球、拉玛泽的小挂件,也有一些我叫不上牌子的,挂得那个满满当当,以至于我都很难看见她家宝宝。“丰富的形状和色彩可以给宝宝多一些感官刺激,会加快宝宝的大脑发育。”妈妈告诉我,所以她花了很大心思淘来了各种小挂件,有可以咬的、有可以手捏的、有可以发声的、有可以亮光的... 

我当时很想告诉她,有关“丰富的感官刺激可以让宝宝更聪明”那个理论的理解,她是有误区的,这样的过度刺激对宝宝并没有帮助。但是,看她兴致勃勃和我聊育儿,我有点不好意思提,所以一回来,就爬上公号,想和大家说说,我们到底需要给宝宝什么样的刺激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刺激越丰富,宝宝越聪明?

我们目前所看到各种关于刺激可以促进大脑发育的理论出处,基本都是来源于1972年William T. Greenough教授的小白鼠实验,这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Greenough教授抓了36只出生后22-25天的小白鼠,分成三笼:

第一笼:EC,丰富刺激的小白鼠们。生活在大笼子里,笼子里有木质、金属和塑料等各种材质的玩具,每天都会更换。这些小白鼠们每天都能自由活动30分钟。

第二笼:IC,无聊的小白鼠们(其实就是处于单调和枯燥环境中的小白鼠们啦)。生活在各自的小笼子里,笼子里什么都没有,要看还只能看1.5米开外的空白墙面。每周只有20秒与之接触(handled,找不到更好的意译了)。

第三笼:HC,正常的小白鼠们。也是生活在各自的小笼子里,笼子里什么都没有,但是每天都抓出来抚摸2分钟。

就这样呆30天以后,Greenough教授开始对这些老鼠一视同仁啦,先都进行每天2分钟的温柔抚摸,再进行了为期8天训练,然后做跑直线巷子的测试(Alley Running);又进行为期5天的训练,再做跑迷宫的测试(Maze Running)。

实验结论:

受到丰富刺激的老鼠(EC小白鼠)跑巷子、跑迷宫最快,而且在迷宫中犯错最少。

这样的结论似乎大快人心,也因为特别适合商业产品做为宣传的基础,于是这个实验另一个更重要的结论就被抹杀了。

其实Greenough自己也说,实验结果表明极度剥夺的环境对小白鼠(IC小白鼠)的发育来说是危险的,但并没有指出超出正常环境的额外刺激更有效。实际上,EC小白鼠所接收到的刺激,并非过度刺激,而可能更接近于小白鼠生活的正常环境。

所以,在宝宝0-3岁大脑快速发育的时期,过度的刺激对大脑的发育并非是有利的,正确的做法是,适当地给予他们刺激,促进他们的突触发展(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它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和神经通道的建立,进而强化宝宝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以后的学习发展。

22

你的脸,才是宝宝最喜欢的视觉刺激

事实上,美国儿科学会也作出过说明:给予孩子过度刺激也是有问题的:

很多父母喜欢把玩具挂在距离孩子几英寸的地方,包括在婴儿车上也是如此。其实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很容易就能获得足够的视觉刺激。不幸的是,爸妈总以为婴儿看见这些悬挂的玩具就会感到满足和快乐,但真相却是这些玩具往往是过度刺激,并且会让婴儿感到很沮丧!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安全座椅上悬挂玩具很危险,因为在移动的车辆上,这些玩具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

请记住,不论商家如何吹捧自己的产品能给予新生儿丰富的刺激,美国儿科学会强调:在距离6-10英寸的地方,与宝宝脸对脸注视彼此吧。这是宝宝看得最清楚的距离;而你的脸,是宝宝最喜欢的视觉刺激。

怎样的刺激对宝宝的大脑是有用的?

带孩子出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一种最简单方便又有效的方式。就像我们之前推送过的文章《多带娃旅行,他们的大脑会起神奇的变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旅行中与大自然、新环境接触所得到的体验和感受,这才是对孩子有效的刺激,也会在不断回忆中逐渐转变为长期记忆,成为孩子储备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即使不是旅行,只要是任意的在大自然中的活动,都可以有效地提供充分刺激,例如在跑动中,宝宝可以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同时跑动也促进了他们的大运动发展。

同样的,在户外运动中会有很多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风险与挑战,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身体有多强壮,能跑多快,能喊多大声,能爬到多高。所有的探索和尝试都能让孩子对自己更了解,这些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刺激,让他们愿意努力发展更多的新技能。

参考文献:

[1] 宗堪. 早教班,还需理智面对. 家教指南,2009(02):9-11.

[2] Michel G. F. & Tayler A. M. ( 2005) . Critical period: A history of he transition from questions of when, to what, to how[J].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46(2) : 156 - 162.

[3] William T. Greenough, Thomas C. Madden, T. Blaise Fleischmann. Effects of isolation, daily handling, and enriched rearing on maze learning. Psychonomic Science, November 1972, Volume 27, Issue 5, pp 279-280.

[4] US AAP. Baby Carriers: Always Use in the Car. https://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safety-prevention/on-the-go/Pages/Baby-Carriers-Always-Use-in-the-Car.aspx 

妈咪OK,港大教育学博士主创、国际幼儿教育协会专家指导,关注0-6岁宝宝大脑科学、智商情商,也分享有关睡眠、喂养、疾病等最有细节、最具有参考价值的育儿心得。   本文为妈咪OK原创,版权归妈咪OK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妈咪OK(微信号:mami-ok)授权。 

长按下方二维码订阅

妈咪OK

623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