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儿童早期能力培养让全家笑迎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创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底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对于热切关注儿童早期教育的家长,新的高考模式又带来哪些新的思考和启发呢?

自2015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三个重磅文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和以往只是围绕着考试科目做文章的“小打小闹”不同,这一次的改革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既有宏观上的理念创新,又有微观上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

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堪称中国教育史和中国考试招生制度史上新的里程碑。作为高考改革先行试点的浙江、上海两地高考试点方案终于落地,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高考改革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创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底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对于热切关注儿童早期教育的家长,新的高考模式又带来哪些新的思考和启发呢?

1、加分项目大幅度缩减,基本学科的学习成绩更重要了

根据教育部等5部门去年12月17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课程)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的相关规定:

  • 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 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奖项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 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 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被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以上加分占历年高考加分项目的54.55%)。

此番变革可谓是高考加分项目历时上最大幅度的缩减,不仅优化了高考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也预示着高考文化课分数的重要性和含金量明显提升。

对于家有学龄前幼儿的家长父母而言,随着小升初、中考高考升学模式的变化,艺术体育类的课外学习将不再具备直接加分的效应,功利性将被弱化。与此相对,文化课的考核将是升学的重中之重,这就意味着应该引导幼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基本学科的学习上,尽早意识到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为求学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考模式变为3+3,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更重要了

根据浙沪公布的高考试点方案,3+3的高考模式即语数外必考科目外,考生还可在6至7个科目中选择3门考试。

  • 第一个“3”即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 第二个“3”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而且每门科目都必须“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高校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对考生而言,从原先的3+1转为3+3,考试科目的增加意味着学习压力增大。高中生必须将语数外学好之外,还必须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目学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具体要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选择哪三科作为自己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这不仅取决于考生自身的选择,更取决于考生所报考高校的招生要求。

如果考生想要进入一个好的大学,或者想要进入自己心仪的院校,就必须要事先了解该校对于高中生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也就是对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的要求,这样在将来填报志愿时方可有备无患。

退一步讲,每一所高校对于高中生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又会有所不同,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假如考生无法进入自己的首选目标院校,在选择其他院校时,该院校对于考生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又有不同的要求。这时,如果考生不满足该校的招生要求时,同样会与该校失之交臂。

这些政策意味着,在高中阶段,考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外语,还必须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都学好,以应对将来填报志愿时不同高校的招生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备战更多的科目?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无疑是提升学习效率的不二法宝。

对于尚处学龄前阶段的儿童而言,高考科目的增加意味着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效率,今后才能在诸多科目的备考期忙而不乱、各个击破。

比如拿“幼升小”来举例,入学适应的过程不仅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要求(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等),更考验了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倾听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扎根于早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正确培养上的。从“在游戏中学习”的幼儿期过渡到“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的学龄期,科学、适龄的引导及训练必不可少。

3、文理不分科,语文学科的权重更高了

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高考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高考的语数外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作为试点考区的上海率先发布了高考改革方案:

  • 2017年起,上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分值均为150分;
  • 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
  • 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高中生最多可参加两次外语考试,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一直以来人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诟病之一就是文理分科,即高中生“学文不学理、学理不学文”,这种割裂高中生知识体系和结构,破坏高中生完整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做法,不仅导致我国高中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对于国民素质的培育危害甚大。

这次改革中明确提出的“文理不分科”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饱受诟病的问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基础学科对一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水涨船高”的,数学学好了,一个人才有理性思维的基础,才能借助正确的思维方式延伸到其他学科。

文理不分科,意味着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了强化,数学学科的学习能力不仅影响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的成绩,即使学生高考选择文科,对管理、金融等专业而言数学也是基础课。单就高考考分的区分度而言,可多次参考并挑选最高分计入总分的外语学科,区分度较以往有所降低。而文理不分科的重大变革,会降低数学学科高考命题的难度,区分度也会有所下降。

唯有语文学科,随着高考改革的逐年推行,在今后教学及考核方式上的广度和难度上会有所提升,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扬并传承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更需要从早抓起。

小学不抓,中考就会后悔;中学不抓,高考就会后悔。剖析此次的高考改革,未来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会逐步提升,而阅读习惯的培养将成为小学入学前后第一重要的习惯并一直持续下去。

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家庭内阅读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对于培养阅读习惯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其次应该重视亲子阅读对于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与此同时,课堂教学对阅读能力的促进也不容忽视。《201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差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此外,《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权重的提高意味着在中小学阶段语文成绩普遍弱于女生的男生要尽早发力了,否则今后到了“得语文者得高考,失语文者失高考的”阶段就更加被动了。

4、外语考核方式变革,口语表达更重要了

根据浙沪公布的高考试点方案,2017年起上海高考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高中生最多可参加两次,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听力测试并新增口测试语,引导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从最新发布的高考招生改革实施意见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并没有削弱英语的重要性,而是巩固了语、数、外作为三大主科的绝对地位。

“英语实行一年两考”,表明英语率先突破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制度,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高中阶段有多次机会刷新高考英语分数。其目的有二:

  • 一是分散学习压力,注重平时积累,而不要到了高三才想到突击英语;
  • 二是分散心理压力,让学生有机会多次挑战自我,从头再来。

英语考试的成绩是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的综合结果,在“基础知识”方面,新高考更侧重对语言的“感知能力”的考查,传统死记硬背单词语法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只有在语境中学会的、带着生命力的英语知识才能赢得高考。而新增的口语能力测试,更是强调了外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第二外语的习得不能一味求早,在没有第二外语使用环境的情况下母语的熟练掌握更有利于第二外语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正迁移”,即积极影响。概言之,良好的母语基础,可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

如果孩子的母语表达、阅读、理解能力强,第二外语的相关能力也不会弱。由此可见,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不能局限在外语学习而忽视了母语拓展,更不能盲目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母语启蒙。

5、高校招生从关注“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社会实践能力更加分了

按照教育部新规,2015年起所有高校自主招生将安排在高考之后。由于要在高考成绩前公布选拔结果,整个自招选拔考试只有不到两周时间。有教育人士分析,面试分比例加大或将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趋势。以往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充裕,笔试结束后会根据成绩划定面试线,再进行第二轮面试选拔。

但现在时间紧,有些高校可能会减少自主招生笔试的权重甚至取消笔试环节,与此相对更重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根据近日公布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将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而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上海将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

综合以上内容分析,可预见的是此次高考改革将引领招生制度逐渐趋向从关注“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考生的综合素养虽不会替代考分成为录取的绝对依据,但社会实践能力、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将比以往更受重视。

这一变革既符合近年来社会对教育制度改革的期待,也符合未来社会孩子们即将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机制。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走出学校迈向社会后真正地适应并生存,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能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并获得认同。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和高考的孩子而言,高考选拔制度的点滴变化都触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而对于家中宝宝尚处幼儿期的家庭而言,家长是否具备教育的前瞻性将很大程度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轨迹。未来10年,我们的孩子面临的入学选拔维度将比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更全面。而未来30年,我们的孩子将面临的职业环境和竞争将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可理解的范畴。

纵观近代欧美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变化,教育的核心是为了让孩子有一天能独立地从学校走向社会,能在社会交往、家庭生活中找到个体价值并获得幸福感。可以预见,在满足了基本温饱、安全需求后,我们的孩子将会更追求自我实现。

什么样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怎样的引导才能让孩子在求学之路乃至生活之路上迈得更稳、走得更远?给孩子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综合能力,形成能力、习惯、人格全面发展的优势。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求学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的道路上步履轻松。赢在起点,赢在终点!


 

赢在起点,中国0~6岁专业分龄育儿自媒体,针对0~6岁各阶段发展敏感期,培养学习能力(专注力,记忆力)、语言表达、数理逻辑/情绪感情/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等能力,入园适应、幼升小(衔接)一站解决。更多好文点这里》》》

微信公众号:

赢在起点

 

 

 

831
相关阅读
想给孩子选个好幼儿园?一定避开这八个坑!

一晃孩子就大了,要在幼儿园的三年(3-6岁),完成人格部分很重要的塑形。现在问题就来了:应该给孩子选个什么样的幼儿园呢?.

毛豆妈-益智学堂 3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