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当爸妈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接触到来自全球的各种带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我们努力做得更好,但是我们依旧容易犯一些错误
管教孩子是门大学问,也许我们一生都在学习中。我们这一代当爸妈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接触到来自全球的各种带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我们努力做得更好,但是我们依旧容易犯一些错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时常忘记孩子有时需要我们的帮助,才能平静下来
每次孩子一哭闹,我们的第一反应,就希望他能立马安静下来。但事实上,我们自己在情绪中,在某些失控的情况下,也是很难说静下来就静下来的,更别说孩子了。
大多时候,我们忘了搭把手,安抚他们,帮助他们平复情绪,这样才能让他们听进建议,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请记得,以后遇上他们糟糕的情绪爆发,我们要做的是共情,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多在意他的坏情绪。只有经过了情感连接,他们平静了才会有接受力和包容心,接受我们的建议和引导。
2、说太多道理,也容易忘记把重点放在说的方式上
和我们大人一样,孩子在发脾气和不爽的状态下,是听不进任何话的。但是很多时候,着急结束当时的局面,我们总会控制不住地说很多,但你再怎么耐心讲道理那都无济于事。
所以要帮助安抚他们的情绪,在当时采取的最好方式是闭嘴。如果对着本来就不开心的孩子喋喋不休,这多半会让他更加难以管控自己。还不如给个共情的表情,告诉他完全明白你的感受。或者按住他们的肩膀、给个拥抱。
而等他们愿意听我们说时,一定要记得说的方式很重要,不是非得严厉的,是可以温和和保持尊重的,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
3、对孩子的行为关注多,却忘了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扔东西、吃手、打人、撒谎、动不动就找妈妈……反正太多不良习惯或者不好的行为,在我们看来亟待解决。当妈的总是好焦虑,然后一直在思考,怎么让他们改掉这种坏毛病,但是总忘了去探究背后的原因(我在之前分享过孩子稍不满意就哭闹,那是你没有明白他❗,大家可以看看)。
比如扔东西是有可能是因为他好奇、在体会空间感;打人可能只是他很想和其他小朋友玩,还控制不好自己的力量,也还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依赖妈妈可能是他觉得妈妈最近陪伴得不够,他想要妈妈更多的陪伴……
有些你眼中的“坏行为"可能只是阶段性的,有些不好的行为在找到原因后就不再会有了。
4、我们反应很激烈,所以孩子就只关注我们的反应,而不是他们的行为。
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有时候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我们会声嘶力竭,对他们大吼。这个时候,孩子大体会被唬住,安静了。但是要知道,那一刻他想的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妈妈好可怕。
而孩子小一点的时候,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越跟孩子说不许这样不能那样,他反倒哈哈哈越起劲,因为那个时候他看你的表情很激烈,知道那是你在意的事情,所以他就要那么做引起你的注意。
所以,我们还不如缓一缓再说比较好。
5、我们冲着孩子发脾气,有时候只是迁怒
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略微调皮了一下,并没有不对的地方。但那天刚好是我们自己不顺心、不高兴、很累,我们却冲着孩子发脾气。
有一阵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还要写文章,很累点,所以先生答应我尽量早回家搭把手,但没想他给出承诺的当天不仅没有早回家,还因为临时参加朋友的聚会很晚才到家。刚好儿子那天又特别有劲,说了几次,都没有上床睡觉,自己累得无语,我一下子怒了,事后想想这把怒火原本该是心中对先生不兑现承诺的不满吧……
教育学家说过,这一 点不难明白,但是要做好却是最难的。
6、我们失控后,不怎么进行修复环节
可能源于从小的生长环境,在失控大吼后,我们多数是内疚得要命,会自我反省,会找同样是妈妈的诉说,却很少和孩子表达自。
但妈妈们,一定要记得事后的修复真的太重要。因为你大发雷霆时和平时一定判若两人,这会给孩子造成困惑,搞不清妈妈是否爱他。所以尽快修复你和宝宝的裂痕很重要哦,我们也要适时道歉,他们会从中感受尊重。
7、时常忘了给孩子和自己一个台阶下
有时候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我们会坚持要孩子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但是事后你自己都会觉得当时太过激了,很多问题没有那么不容商量。所以你和孩子陷入“硬对硬”的僵局时,不如考虑给孩子一个台阶下:你要不要先喝口水?然后把这些玩具捡起来。或者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我不喜欢你的所作所为,不过愿意再给你一次机会。你甚至可以征询他,你有什么建议吗?
真的可以试一试哦,你会意外地发现原来不好搞定的孩子是那么愿意为化解僵局而妥协。
8、我们的直觉老是被“专家”带跑了
你还别说,女人真是天生会当妈,我们对于孩子的了解别人终究很难比得上。“原来我一直就是凭着直觉在教孩子,后来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美国教育专家的书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做法都是有理论的。”身边的闺蜜自豪地说。是的,所谓最好的教育一定是独一无二,只适合自家的孩子。
专家的理论和方法当然要学要看,但是看好了就收进管教工具箱吧,妈妈们,你们要做的是听从你的字句选择使用不同方法的不同层面,找到独属于你孩子的方式!
妈咪OK,港大教育学博士主创、国际幼儿教育协会专家指导,关注0-6岁宝宝大脑科学、智商情商,也分享有关睡眠、喂养、疾病等最有细节、最具有参考价值的育儿心得。 本文为妈咪OK原创,版权归妈咪OK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妈咪OK(微信号:mami-ok)授权。
长按下方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