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老人帮儿女带娃伤了感情 问题究竟出在哪?

老人帮忙带娃,且理解,且珍惜吧。

妈咪OK说:

新手妈妈照顾孩子需要人手补充,老人来家里帮忙是多数家庭的情况。虽然亲人帮忙总比外人帮忙要尽心尽力,但老人帮忙惹出来的是非也还真是不少,且不说两代人育儿观念的不同要如何统一,就算是家里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都能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感受,委屈了、争吵了、妥协了,可不是天天上演的吗?

带娃带得内伤 亲妈和女儿都能反目成仇

前两天带女儿去医院做一周岁体检,排队人多,坐在诊室门口等叫号。听到旁边一大妈抱着小孙女儿,跟着同来的另一个大妈一路各种数落孩子的妈,说着说着突然提高了分贝忿忿地说了句:“不会沟通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哟,这么强烈的谴责,这婆媳仇恨可真够深的呵,我心里想着,那写着“八卦”两字的小耳朵便凑得更紧了。

可听着听着就不对劲了,这大妈一直说得像仇人一样的人正是她亲女儿!可是把没前途这样的狠话撂自己女儿身上,这是结了哪门子的仇?

这大妈发泄完了,见坐在一旁的我带的孩子和她外孙女一般大小,便和我聊,开始是比身高比体重比吃饭多少,后面直接和我交流带娃细节,慢慢地又开始抱怨她女儿多不靠谱。看得出这个外婆也是个直爽人,带娃也是带得相当精细和用心,那为什么会孩子的妈有这么大矛盾呢?和自己的亲女儿,有啥不能沟通的非要积这么大怨气在背后说。

两代人的矛盾焦点在哪里

两代人的矛盾焦点在哪里?是育儿观念冲突吗?不是,其实是你不了解我的需求。老人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不是物质、不是轻松,而是尊重!

老人需要的尊重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面子上的尊重,一个是心里头的认同。

1. 老人很需要外部的认同感

老人最喜欢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苦点累点不算啥,就怕你们不领情。这就是典型的老人需要认同感的体现。

说真的,多吃点苦对我们上一辈人来说确实不算啥,他们可是从文革时期的物资匮乏年代里走出来的。但也正因为他们经受的那种苦难已经耗尽了他们年轻时所有的理想和追求,所以他们的内心和自我都是贫瘠的,他们习惯于从最亲近的人身上获得精神上的支撑。所谓望子成龙、养儿防老,大致就是这样一种意识。

2. 老人把家长式威信看得太重

也许是那个时代的“家长家长,一家之长”的观念根深蒂固,老人认为在晚辈面前应该有威信、说话有份量。在我们现在对待孩子以平等、尊重的关系,在他们看来却是难以接受的;不苟言笑的威严形象,比俯下身来了解下一代人的新事物更为重要。我小时候,我妈从不当我面笑,如果突然要笑也会把脸扭到背后去闷着嘴笑。可见他们为了自己的威信,思想包袱是有多重。

为什么不能良好沟通

说起来我们这些新妈妈也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在职场上能说会道,可为什么到了老人这里,沟通就这么成问题呢?

1. 老人期望更入微的交流

今天碰上的这个外婆和我说了这么件事:前几天外孙女生病,孩子妈要上班,开着车把外婆和孩子送到医院后就走了。外婆带着孙女儿在医院折腾了一下午到五点多才看完,虽说女儿交待过看完给她电话她会来接,可外婆想的是这个点已是晚高峰,女儿开车过来也是麻烦,得了,自己回家吧。

当外婆满脸不舒服地说完这件事,我明白她其实内心失衡——自己总是为女儿考虑,而女儿却没有为她着想。女儿上班不能同往,但若能关心地问上几句“妈妈你在医院排队累不累啊,一个人能否搞定啊…”或者坚持要来医院接她们回家,外婆的感受就会好很多。

的确,我们上一辈人太习惯于体谅儿女,吃饭把最好的菜夹到儿女碗里,家里的活最累的统统自己揽去。但老人们的体谅也并非不求回报,他们希望儿女们去发现他们的用心,去感激他们。可是我们的粗心,我们对父母的细微行为很少去观察,一次又一次浇灭他们那颗渴望交流的心。

2. 过度关心反成无意义的操心

外婆说的这件事也体现了另一个方面:老人的内心经常很矛盾。

比如这个事情里,孩子妈妈分明已经交待了外婆看完病打电话给她来接,但外

婆却一厢情愿地心地为女儿考虑,怕她堵车,就没打电话了。

如果女儿知道妈妈为这件事心里有埋怨,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冤呢?我哪里做错了?是您没打电话给我,自己做了决定自己带孩子回家的好吗?

这也让我联想到我的妈妈对我也总是这样的过度关心。打小起我妈只要听到我打第一声喷嚏,便一定会迅速放话:“多穿点,别冻着了。”直到现在我都不敢在我妈面前打喷嚏。身边很多朋友和我有同样的感觉,爸妈们的关心方式总会让我们有窒息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关心经常是不经过滤的、不考虑你是否愿意接受而直接强压的。过度的关心,不仅不能暖暖地流入内心,反而会形成一种压力,有时让我们想避开。

老人帮忙的难处,不妨这样去理解

老人帮忙通常是出于好意,但帮忙带小孩这事却是最为尴尬的——说是帮忙,但几乎就是捆绑。

我怀上妹妹后独自照顾一岁多的小树儿有困难,那时婆婆就每天来给我帮忙几小时,替我承担掉带孩子之外的所有家务活。婆婆是返聘会计,每天要上半天班,下班后要先去菜场给我们买菜,帮我们做顿晚饭吃好收拾好才回家。

天天这么跑,风雨无阻,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别提有多辛苦了。有几回,婆婆身体不好,打电话给我说没法过来时,我们之间会突然有一种细微的尴尬——生病得跟儿媳妇请假?!

为什么明明可以有休息的自由,却要为了帮忙弄得轻伤不下火线;为什么明明是帮忙,反倒成了固定职责?

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的生活秩序中,帮忙应该是建立在自发自愿、有富余能力的基础上的一种给予。可老人帮忙带娃,往往却成为一桩角色定位不清的合作。你可以说老人帮忙简直是请领导帮忙,你可能也会对老人的做法感到烦恼,但是在烦杂的家庭事务中,分工做到非常明确既是不可能,也是不可能合理的。既然老人是尽心尽力地在帮忙,我们又何尝不能试试抱以同样的一份心去理解一下他们的难处,拿出我们安抚宝宝一半的精力去安抚一下他们的焦虑呢?

老人帮忙带娃,且理解,且珍惜吧。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妈咪OK”(ID:mami-ok):港大教育学博士主创、受高知妈妈欢迎的原创育儿号。关注0-5岁宝宝的智商情商、大脑科学,也分享有关睡眠、喂养、小儿护理、疾病等育儿心得。

978
相关阅读
记录,见证两代人成长

父母记录的是孩子的成长,付出中享受孩子的成长是一种自身的成长,在孩子不断成熟中无疑也表现出现代父母的更加睿智、理性。.

关颖 0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