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爱国教育,家长先要走出误区

教育技巧恰恰就在于能使人的公民生活、爱国生活从幼年开始。

习主席在去年年末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再次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谈到“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在我看来,习主席所说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是在孩子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这是从小开始、融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承担着首要的责任,家庭具有天然的优势。

可是说到爱国,一些家长很自然地想到的是政治教育、理论宣传,是形式上的、很虚的东西,很少与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联系起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免存在一些认识与行为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对爱国教育认识偏颇。有人认为爱国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什么叫爱国,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爱国了;有的认为爱国教育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不用操心;有更多的人认为抓好孩子学习、让他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是最重要的,爱国教育可有可无,不必当回事也用不着耽误时间……这些认识上的偏颇使爱国教育成为一些家庭的教育盲点,孩子失去了从小在家庭的自然环境中受到教育的机会。

误区之二培养孩子过于务实,缺乏对国家的责任感。一些家长认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太虚无,为自己前途奋斗才实际。什么祖国的命运、国家的使命跟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于是紧盯孩子的学习,甚至连新闻节目也不让孩子看。结果是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把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圈定在个人奋斗的框架里,学好了考个好学校为的是自己的荣耀和回报父母,而没有未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内在动力。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即便学习很优秀,也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误区之三漠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国家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国家的宝藏,也是中国人值得自豪的资本。可是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孩子们接受国外的影响越来越多,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却越来越少。本应起到文化传承作用的父母,由于社会的原因造成的自身的认识缺陷,也使得在这种传承上产生“断裂”。随着中国一天天强大,外国人学汉语、学儒家思想、学京剧、学中国功夫成了热门儿,而我们的孩子则热衷于过“洋节”、吃“洋餐”、盲目模仿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以致于不知道自己的祖先,不了解祖国的优良传统,没有民族自豪感,甚至鄙视中国人。

误区之四:对国家的抱怨过多,影响孩子对祖国的认识。我们国家在社会转型存在某些问题不可否认。有的家长只看到眼前的问题,而看不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牢骚和抱怨过多;也有的人只是指责别人的问题,很少考虑如何从自己做起。一位父亲看到媒体对中国游客在境外不文明行为的报道后跟孩子说“中国人真没教养!”孩子说:“你不也是这样吗?”在孩子心目中,离他最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没教养”,又怎能让他对“中国人”的整体产生美好的印象呢?如果每个父母都对国家少一点抱怨,都能为祖国的荣誉、祖国的进步出一点点力,本身不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吗!

我们不妨试想,一个不热爱自己的故乡,不热爱自己的国家,不热爱家乡和父老乡亲的人,他的身上是否缺少了立足的根基、缺少了一种前进的动力?如果一个孩子只是为了得高分、升大学、挣大钱、回报父母而学习,能跟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发展合拍吗?在我国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众多的志士仁人、科学家、英雄模范,如果在他们的灵魂深没有深厚的爱国情怀、远大的报国志向,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吗?……所以,家长要助孩子成才,自己首先就要走出爱国教育的认识和行为误区,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

爱国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孩子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恰恰就在于能使人的公民生活、爱国生活从幼年开始。”这种从幼年开始、从生活开始的爱国教育,最具优势的就是家庭。也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祖国”是抽象的,而父母让孩子懂得现在虽然年龄小也是中国的公民、国家的环境要我们来保护、国家的富强需要每个人努力……的意义并不难。由爱父母、爱家乡、保护环境、努力学习等事情做起也很容易付诸行动。

家长走出自身的误区,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定大有可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844
相关阅读
为什么很多国外孩子四五岁还穿尿不湿?

Q:国外很多孩子四五岁还穿着纸尿裤呢?人家咋不着急如厕训练? Q:开始如厕训练,可以给宝宝穿“拉拉裤”吗? Q:宝宝拒绝把尿或拒绝在小便盆上便便怎么办? Q:沮丧!宝宝明明已经能够自己上厕所了,怎么又尿床了?.

毛豆妈-益智学堂 27 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