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父母说“生你养你难道还不能管你”是种什么样的心态?

相互看不惯,本质上缺少对“独立”的理解。

问:

高山远海问:父母总把“生你养你难道还不能管你”放在嘴上,很多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体验吧,父母这到底是什么心态?

答:

@傅踢踢 答高山远海:

曾经听闻,某论坛上流传过一段啼笑皆非的家事:妈妈单位放假,提早回家,看到婆婆抱着儿子讲故事。初时尚未留心,以为是“小蝌蚪找妈妈”,再凝神细听,竟然是“小蝌蚪找奶奶”。

至今想起,也都笑个不停。婆媳暗战臻于极致,竟然如此欢乐,生活果真是最好的编剧。

如果说婆媳纷争是“黄金八点档”的24k素材库,而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俨然也已成为家庭伦理真人秀的富矿。豆瓣上有过红极一时的小组,名字就摄人心魄:“父母皆祸害”。言之凿凿,光是直播大楼和电梯,就足以看上好几天。

“父母皆祸害”的观念何以形成,进而引发共鸣?或许,先天的血缘关系与后天的文化传统,都指向不容置疑的常识:父母与子女理当和睦、合拍。

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此。

关于父母,最常见的“控诉”是,打小“虎妈狼爸”,勒令学这学那,高考包办专业填报,连找工作也要指手画脚。明明进了大学,还下达不准恋爱的通牒。毕业之后,又催促着去相亲。

节奏行差踏错倒也罢了,最受不了颐指气使的劲头,总觉得凡事都要对子女负责,到头来却平添龃龉。管束与放任,顶着关切的名目,实际上,却是捆绑的负担。

的确有很多父母,抱定“生你养你难道还不能管你”的姿态,凡事过问,凡事安排。背后的心理,除了殷切,也暗含不自觉的补偿:自己无力实现的人生理想,希望借子女来求圆满。

可惜,盼望和亲情掺杂在一起,每每埋布隐患。太多父母和子女,都不能将对方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任何人的判断,依托的都是经验。经验常常赶不上代际变迁,一旦缚上亲情的大棒,又笼盖四野避之不及。

认知有盲区,对子女的要求偏偏又是全方位的。于是,父母辈遵从自己的父母,摈弃了清汤寡水的办公室生活,学习技术,投身工厂。转眼,纺织厂凋蔽、港务局衰颓,制造业从铁饭碗成了铁将军把门,更为稳定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又成了子女择优的优先参考。

可到了子女这里,家境相对改善,成长过程中未必所想即所得,却赶上了物质丰裕的年月。当物欲不再是奢望,自我实现的渴求便浮出水面。因而,自由职业或者创业的选择,渐成流行。而这些,又触动了部分父母人生经验的警戒线。

人生有青春,亦有迟暮,意气风发和抱残守缺本属常情。可一旦有父母子女的关系在,个体之间的平等相待就近乎奇谈。永世妈宝或者养儿防老的想法从未消退,本身也意味着独立的个体仍旧是镜花水月。

更理想的状态是,尊重彼此的价值观,但不强求认同。基本的共识以降,能够最大程度地容忍差异。幼稚或垂老从来不是困扰,更不至于竟日忧心忡忡。需要时能陪伴,相处时不强求,便是最好的尽责。

相互看不惯,本质上缺少对“独立”的理解。高举亲情、孝道或者“为了他/她好”的大旗,说到底,也都是自以为是。什么时候,当每一个生命都能享受不打扰的温柔,亲戚里的雪姨,父母中的祥林嫂,也就不再是问题。

关于爱,我们还是太习惯外求,以至连付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变相的索取。



1087
相关阅读
孩子发脾气、打人,为什么?怎么破?

孩子发脾气、打人等攻击行为实际上和他的吃喝的本能需求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所谓的不听话、骂人打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正常的本能反应。.

妈咪ok 26 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