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接纳,并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要仅仅做一个指导者和评判者,以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为目标。而是接纳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然后去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真正做到内心强大,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一个帖子引起我的注意。题主是一位三年级的家长,孩子一直成绩不错,在家长心里,孩子是比较优秀的。但是,一次家长会期间,语文老师却说,孩子上课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在听讲,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好,是因为吃老本。语文老师还说,上课就喜欢讲话,难得举一次手我还以为是发言呢,站起来一说还是打小报告。

      题主非常生气,回来问孩子孩子说我也没有啊,我也没他说的那么严重吧,就听十分钟可能吗?我只是有时候会讲话分心。之后,孩子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上课不讲话了。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和老师互动起来,期中考试拿出更好的成绩让老师看看,希望老师改变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  

      题主也反思了, 觉得老师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还是比较好的,认为“让我及时发现了这个漏洞。感觉亡羊补牢为迟不晚,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收获。毕竟洞还不是太大。”,并且打算“在以后的学习中,帮孩子花一点精力在语文上。让他的基础知识更牢靠,平常多提醒他上课积极跟老师互动,作业字迹工整,每周一次小练笔。我想做到这些足也”。

      事情到这里,看似题主已经自行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紧接着,题主又说“不过到现在为止想着这件事,我心里还是久久的不能平静。平时我认为他比较优秀,今天听老师这么一讲,心里很难接受。”

      正是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索。

      这个帖子余师师已经从孩子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此不做赘述。我从家长的角度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痛苦,源于不能接纳

      题主说的“......平时我认为他比较优秀,今天听老师这么一讲,心里很难接受。”这句话是题主的真实感受。自己为什么会难以接受呢?一般来说,人们很容易从外在寻找原因,那么,这个贴子外在的原因就是: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使得题主难以接受。而老师的评价,是因为自己孩子的表现,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表现,题主是不能接纳的。

      题主之后分析说“......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收获。毕竟洞还不是太大......”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题主对“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收获”这句话并不是很甘心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题主真的认同这个分析的话,就不会有后面的“久久不能平静….心里很难接受”了。所以,看似有道理的反思,只要是自己心里不舒服的,就是没有让自己接纳的。

      从题主的描述来看,孩子一直学习很好,所以孩子的学习基本没有让题主怎么操心过,也就是说,题主心里对孩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语文老师的话打破了孩子在题主的心目中的优秀感,让题主失去了平衡。这个平衡,是建立在题主认为“孩子学习好”的基础上的,当孩子面临有可能学习不好的时候,这个平衡就存在了危险,所以感到难受。题主说, “......我觉得老师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还是比较好的。让我及时发现了这个漏洞。感觉亡羊补牢为迟不晚......”也就是说,题主认为,阻碍孩子的,都是漏洞,是不能接纳的,是需要赶紧堵上的。这说明本质上,题主在乎并想要的,是孩子的成绩。

      接纳是怎样的

      那么,如果题主接纳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接纳,不是接受。所谓接纳是我允许你以客体的身份,以你那独特的结构存在于我的内在。接受是我接纳并支持你的思想,做法。在这个帖子中,题主如果是接纳孩子,就会表现出虽然也会对老师的话感到难过,但更多的,是想要了解孩子。因为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他的特点,作为独立的一个人的特点。会和孩子多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理解他的想法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也就是说,题主的做法是让孩子“......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上课不讲话了......”。而接纳的做法是:让孩子知道怎样平衡自己的需要,怎样选择更好。

      当发生事情时,就是我们反思的时候,当我们感到难过时,也是我们改变的时候。题主选择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做法虽然已经达到,但自己“心里很难接受”。这个难受,也是“上进心”的一种表现,正是这种上进心,才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因此,我建议如果题主依然感到难以接受,那么,就换一种发现的角度,做孩子的辅助者、引导者,与孩子共同面对这个事情。

      怎么面对呢?我认为,家长在看到孩子的问题后,不要急于认为这是一个漏洞,急于去堵住,而是接纳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然后去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再给孩子建议其他的一些做法,使孩子懂得不同选择所带来不同的结果,然后再让其选择,孩子自然会选择最佳的做法。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指导者和评判者,以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为目标。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强大,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题主的回复:“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您,分析的非常对,说到我心里去了。今天早晨我们已调整好心态,并肩作战。孩子已经知道在课堂上应该怎么样去做?我也积极的做好,鼓励者和引导者。“也说明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不必非要剑拔弩张,接纳孩子,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而成长,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896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