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权”的概念更应该作为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有很多其他孩子。
“只要我不想让别人看到/触碰的身体部位,都是我的隐私部位。”
「隐私部位」是国内主流的儿童性教育,通过明确地告诉孩子身体的哪些部位属于「隐私部位」,教会孩子如何应对与「隐私部位」有关的人际事件。
教育者试图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可以被别人轻易触碰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很有效:概念明确而简单,孩子容易掌握。
直到有一天,毛毛问我“妈妈,脚是不是隐私部位?”我一愣,“为什么你觉得脚是隐私部位?”“因为别人碰我的脚我很不舒服。”
当时毛毛正在学习《珍爱生命——小学什么性健康教育读本》,教材中对隐私部位的界定,仅仅包括男生的阴茎、阴囊和臀部,女生的乳房、乳头、阴户和臀部。为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教材中也告诉孩子你“背心、裤衩遮盖的部位就是隐私部位”。
然而这些界定显然都不包括脚。
我当时是这样告诉毛毛的,“如果你觉得别人碰你的脚让你觉得不舒服,你也可以把脚当作你自己的隐私部位去对待。”
但是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我开始对「隐私部位」的界定产生了怀疑。关于“隐私”,每个人的界定都是很主观的。而且“隐私”的范围,并不是固定的。
和隐私部位相比,我们更建议家长告诉孩子什么是「身体权」。
我最近在拜读《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恰好发现了和“隐私部位”相关的内容。《纲要》中并没有提到「隐私部位」的概念,而是建议教育者告诉每个5-8岁的儿童什么是“身体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其他人是否可以触摸他们的身体,以何种方式,在哪些部位。
相对于「隐私部位」,「身体权」这个概念更尊重孩子的主观感受。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
尊重孩子的主观感受
「隐私部位」不应该是由教育专家划定的,而应该是孩子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来的一种基于自身感受的认知:我认为我的哪些身体部位是不可以被别人轻易触碰的,那么这些部位就是我的隐私部位。
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感受是非常敏感的。陌生人的亲吻、拥抱,乃至动作、眼神,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时,孩子都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反应。基于自身身体建立起来的身体意识,能更自然、更有效的帮助孩子建立身体「隐私部位」的概念。
尊重差异
面对不同的人,孩子对自己隐私部位的认知和界定还会发生变化:我可以接受我的家人抚摸我的身体,但陌生人决定不行。
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对于“隐私”的态度和界定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孩子学到的是“统一”的标准,并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可能就丧失了在这个问题上尊重别人的认知基础。
建立孩子的正向认知
中国的儿童性教育还停留在防性侵、防早孕、青春期生理教育层面,并不是全面的性教育。性不仅仅意味着性侵犯、怀孕和生理变化,还包括亲密关系,人体形象、尊重与信任、感受与表达爱的方式等等。
“身体权”不仅仅关乎保护自己以免受他人侵害,更传达出对自己身体的一种正向的积极的、掌控感。这种掌控感能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身体的积极态度、建立自我认同感。
「隐私部位」相对于复杂的「身体权」,其含义就简单易懂多了,还可以帮助孩子对特定行为进行直接有效的识别和判断。对于家长来说,在也许是一个更优的教育选择。
“身体权”的概念更应该作为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有很多其他孩子。
当你面对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亲吻Ta的脸颊前先问问:“我非常喜欢你,我可以亲亲你的脸吗?”这个小小的举动,也是对孩子身体权的保护和尊重。
文章来源:毛妈Carol(微信:maom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