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莫让家成为“枷”

“枷”的束缚,会使童心萎缩,乃至扼杀未来之天才;家的宽松,能带给孩子生命的活力,培养出国家的栋梁。

南京曾经发生的这样一件事:一名铁路职工胆小怕事,为了避免自己的三个孩子出门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将他们从小就锁在家里,最长的竟达十几年,使孩子和外界彻底隔离起来。结果原本正常的三个孩子几乎成为白痴。这一起极端干涉和限制儿童人身自由的事件,虽然没有普遍性,但过多干涉、束缚和限制儿童行动自由的父母是大有人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家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枷”。

现代儿童权利保护的出发点首先是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与保护他们的成年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具有同样的人格尊严。如果父母以自己所理解的对孩子的“爱”干预、禁锢孩子,以“家长”的权威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侵犯了儿童的人身权利、玩的权利、参与权利,那么这样的保护就会成为对孩子的伤害,就会发生强烈的亲子间的冲突,甚至逼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家何以成为“枷”

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的弱小和不成熟,需要来自成人的关爱和保护,父母有义务帮助他们成长起来、强大起来,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在婴幼儿阶段,孩子的需求主要是生存需求,这种需求大部分是可以在家庭中得到满足的,对家庭有一种天然的依恋之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上了学,有了更多的伙伴,接触了许多家中没有的新的人和事,看到了家庭以外的新天地。这时孩子对家的心理依恋已不像幼时那么强烈了。他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需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在这时,做父母的面临着两种选择:是创造条件,给孩子开放的空间,还是依然把孩子封闭在自己的卵翼之下,按照大人设计的模式发展?许多父母选择了后者。理由之一是,父母们企望自己独生的孩子成才,而成才的偶像被“博士”、“硕士”的光环笼罩着。所以从上学开始,就为孩子设计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硕士——博士的成才之路。

人们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规定孩子的活动完全围绕着学习这个轴心转,把孩子的活动范围固定在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轨迹上。在一些家庭,孩子的学习内容被限制在课本的狭小范围之内或者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孩子上各种特长班,不许看课外书,不许看电视,对与同伴的交往也予以干涉。在父母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习上的万无一失。

另一个原因是,在传统的中国,历来就有“养儿防老”之说,人们把传宗接代作为生育的目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延续香火的长子如果有什么“闪失”还有其他子女。而且赡养照顾老人,联络父母感情等子女在家庭中应尽的义务,也可以有多个子女轮流或分别承担,这便是人们所谓“多子多福”的理由。但独生子女家庭就没有了这种条件,子女的一切义务只能由一个人来承担,独生子女肩负着家庭维持的全部使命。

所以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总有一种潜在的忧虑感,最担心孩子生病或发生以外事故,所以给孩子以加倍的保护,把孩子的活动限制在大人的控制之下,认为这样才是孩子最舒适的,也是最保险的。

这样,家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枷”,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也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

孩子需要宽松的环境

有一篇题为“出走的少年”的短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中年妇女闯进了民警值班室,她哭诉着年仅11岁的女儿离家出走的经过。她和她的丈夫都是60年代的大学生,但他们在事业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因此把希望寄托在现在的女儿身上。他们规定每天做完作业后,还另加其它的学习项目。女儿拼命地学,拼命地写,每星期六晚上仅有的看电视时间也被取消了,就连结交小朋友的自由也被限制了。终于有一天,女儿“崩溃”了。那是一个星期天,她和丈夫到单位去上班,把女儿锁在屋里,把原来额外的作业又加了大码。没想到,当她下班回家时,女儿已经走了。桌上留下了一张字条:“妈妈,我受不了了,我不回来了。”  ——这便是束缚孩子的后果。

有这样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个精致的鸟笼,笼子里有一个小女孩紧紧地把着笼门的栅栏,望着笼外哀切地喊道:“妈妈,把我从笼子里放出来吧!”小女孩的呼喊,道出了无数孩子渴求自由的心声!

从多项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家庭中家长限制、束缚孩子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在家庭中愉快的体验,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尤其是采取过分保护和过度干涉教育方式的家庭,孩子有明显的人格缺陷。

事实上,儿童天性活泼,需要在一个活泼、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管理教育的过度,只能破坏他们自然适宜的成长环境,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扭曲,从而降低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家长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努力,只能事与愿违。

创造一个宽松的家

如何让孩子从封闭的家中走出来,摆脱“枷”的束缚?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他认为“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其次要指导,决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再次是解放,交给他们自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先生在这里提出的理解、指导、解放是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温馨的家庭环境所必需的。

理解孩子,就是要依据孩子的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实施教育。上了学的孩子,已经不像婴幼儿那样无知无识,孩子也不满足于父母的指导,需要在更广的领域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父母对孩子年龄的增长,身心特点的改变视而不见,依然象管小孩子那样去管他们,势必造成孩子与父母的隔阂。理解孩子最重要的是以有效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在亲子相处的之中平等相待,大人孩子共同敞开心扉,是创造家庭宽松环境的前提。

指导孩子,是给孩子前进路上的指点和适度的帮助,而不是站在长者的位置上对孩子发号施令,让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也不是事事包办,处处代劳,这样无异于剥夺孩子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指导孩子的真谛是家长将自身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体会和他人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些弯路,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孩子增长摆脱家长的“拐杖”,独立做事的本领。

解放孩子,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解放孩子的人格,解放孩子的手脚,让孩子在投身社会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如果把孩子圈在父母划定狭小范围里,会使孩子闭目塞听,很少获得外界的刺激,得到的信息少,而变得呆头呆脑,失去成才的基本条件。

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走出小家庭,把孩子从枯燥乏味的家庭业余学习的孤独环境中解放出来,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条件,把孩子引领进一个具有交流和能够展现自我表现力的大家庭的学习空间;

走向大自然,改变长期单调环境和单调的书本知识的反复刺激的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懈怠的精神状态、薄弱的意志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获取知识,以及在各种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走向社会,通过接触普通劳动者,养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并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中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枷”的束缚,会使童心萎缩,乃至扼杀未来之天才;家的宽松,能带给孩子生命的活力,培养出国家的栋梁。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866
相关阅读
【婚姻家庭危机处理】原生家庭知多少:九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父母争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亲密感,责任感,很容易走向极端,因为当和最亲密的人产生分歧的时候都要采取这样的方式,那么和其他人面对问题的时候则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婚姻那些事儿 1 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