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小伙伴欺负时,怎么做是最适合孩子的方式?
作者/文渊
前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孩子被小伙伴欺负时,怎么做是最适合孩子的方式。今天还是用我最喜欢的故事的方式跟大家分享,3岁以后孩子又该怎么应对小伙伴的“欺负”,他又该如何成为自己问题的专家。
-01-
孩子是自己解决问题专家:一哭,二试探,三想办法
可乐在三岁左右开始喜欢找小朋友玩了,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跟壮壮玩,壮壮比可乐大几个月,长得又高又壮,往那一站像个小门神一样,手还特别有劲,有一回壮壮拍了我一下胳膊,我胳膊都疼半天。那段时间壮壮也特别喜欢跟可乐玩,当然也特别爱抢可乐的玩具,如果可乐不给,他就会推或者打可乐。
在头几天,两个人玩不到几分钟,可乐就会哭着来找我,不是被抢了就是被推到在地了。我当时也真心有点纠结,壮壮比可乐高上大半个头,体重也重上将近10斤了,可乐每次被打了过来找我哭,我心里也有种说不上来的难受。但内心还是想遵循“孩子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这一原则,相信孩子自己能学会解决这个问题。
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安抚可乐的同时告诉壮壮:“这是可乐的玩具,如果你想玩,得经过可乐的同意好吗?”“请好好跟可乐说,打可乐他会疼,阿姨会很难过的”。当然,很快壮壮就会很有礼貌地问可乐:“可乐,我想玩这个玩具,可以给我玩吗?”善良温和的可乐大部分时候都很愿意分享。如果实在是自己特别心爱的玩具,暂时不想分享我也不会强迫。
就这样可乐和壮壮玩了两三天,也哭了很多次。到了第三、第四天,我就发现可乐开始有变化了。那一次,壮壮仍旧抢了他的玩具,他没有马上哭着找我,而是试探性地用力推了一下壮壮,没有推动,然后他又加大力度去推,等壮壮还手时,他就赶紧跑远了。
还有一次,两个人直接打了起来,最后两个人都哭了。几个回合下来,可乐可能发现最终他还是打不过也抢不过壮壮,于是,每次壮壮抢了他的玩具,他就不会直接攻击,而是会趁壮壮不注意时把玩具拿到手,然后离壮壮远一点再玩。如果被壮壮发现,追上他,他就赶紧把玩具再递回给壮壮,他自己玩别的。
我还清楚记得有天晚上刷牙时,可乐对我说:“妈妈,我想到一个办法。”我问什么办法。他说:“妈妈,如果壮壮还抢我玩具,我就给他玩好了,我不跟他抢。”我说:“那你高兴吗?”他说:“高兴啊!”然后还自我确认般的说了好几遍:“我不跟他抢,我都给他玩好了。”我当时回应:“如果这是你愿意的,就这么做吧。”(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不随意评判建议)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壮壮还是跟可乐在一起玩,但我发现可乐并没有像他前一天晚上说的那样只要壮壮想要的玩具他都让给壮壮,他仍旧会维护自己最喜欢的玩具。
比如一辆小型老式公交车,他会在壮壮看不见的地方玩,或者是壮壮过来后他就迅速地把公交车紧紧保护起来,或者是拿别的玩具给壮壮。有一次,公交车不小心还是被壮壮抢了,他就走上前大声的对壮壮说:“不要抢我的玩具,这是我最喜欢的,你这样不对。”然后用力从壮壮手中把车抢了回来。这次,换成是壮壮哭了。壮壮妈妈让壮壮玩别的玩具,壮壮不干,然后看着我想让我帮忙。
我假装无奈地耸耸肩膀说:“这是可乐的玩具,你想玩,就自己跟可乐商量,好吗?”然后壮壮走到可乐跟前说:“可乐,我想玩这辆小车,可以吗?”可乐想了想说:“好吧,那我们一起玩吧。”两个人高兴地玩去了。
很显然,现在,这个问题不需要我们的介入,他们已经可以自己解决了。
-02-
我喜欢跟他玩,我只是不喜欢他打人
可乐上了幼儿园之后,他与别人冲突的问题我就已经不再担心了。但是,有一天还是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自己坚持的信念有了点动摇。
那天可乐仍是邀请壮壮来家玩,天黑壮壮准备回家前,我请壮壮和可乐一起帮忙收拾玩具,最后还剩一个水果篮了,我说:“装水果的篮子没有找到,看你们俩谁先找到把它们送回家。”两个小朋友高兴地唰的一下就跑了,这个游戏我们经常玩,可是没想到接下来会出事。我还兴奋地在屋里等着呢,没过几秒钟,就听见砰的重物摔倒的声音,紧接着就听见可乐的大哭。赶紧跑出去一看,可乐坐在地上捂着脸哭,右边的脸已经红肿了。我拿出冰块一边给孩子敷脸,一边了解情况。原来可乐先拿到了水果篮子,壮壮没抢到,就推了可乐一把,可乐的脸撞到了前方的鞋柜边上。可乐哭得很厉害,我也有点不高兴了。在安抚可乐的同时我请壮壮给可乐道歉。可能当时我的语气有点严厉,壮壮就不太情愿,最后在妈妈的要求下还是过来道歉了。本来还在哭的可乐一听到壮壮的道歉,很快回答:“没关系。”同时止住了眼泪,转头就跟壮壮说笑起来了。
等内疚的壮壮妈妈带着壮壮回家后,看着可乐那半张红紫的脸,我内心仍旧有点不舒坦。之前,我看到别的家长因为某一个孩子喜欢打人,就让自己的孩子远离那个孩子,我心里一直挺不以为然,没想到今天这件事让我一直坚定“孩子是自己问题的专家”的信念有点动摇了,甚至想要不要让可乐还是远离点壮壮?不知道可乐爸回来看到这种情形怎么跟他交代。
于是晚上刷牙时我就试探地问可乐:“宝贝,壮壮那么喜欢推人,你为什么还是喜欢跟他玩啊?”
可乐有点疑惑地说:“妈妈,我喜欢跟他玩啊,我只是不喜欢他打人。”
孩子的这句回答顿时让我既惭愧又欣喜无比。惭愧的是我差点就要影响到孩子那颗善良友爱的心了;欣喜地是我感觉到孩子已经发展出一股很强的心理能量,能够清晰地界定和小伙伴之间的问题了。
-03-
人是人,问题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
没错,他喜欢跟壮壮玩,只是不喜欢壮壮打人这件事而已。但并不妨碍他仍旧喜欢壮壮,因为壮壮活泼,有力量,热情,有主见,他们还有共同的兴趣,都喜欢看《消防员山姆》,喜欢玩救火游戏。他们在一起玩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快乐的。这不就是叙事疗法里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外化”吗,外化就常常强调说:“人是人,问题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意思就是说,有些人会有某些问题,但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就是这个人。
比如一个孩子逃过几次学,并不等于他就是坏孩子,因为他逃学可能是因为父母离婚了;或者是去看生病的奶奶;或者是不喜欢今天的课程或老师……同时,他身上可能还有别的很棒的品质,比如组织能力强,画画特别好,想象力丰富等等,我们都没有去挖掘到,就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了。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考得不好,并不等于他就是差生。可是我们主流文化常常会做这样的评判。我记得上学时,亲耳听见一个被训斥的同学对老师说:“对,我就是差劲,你们都这么说,我不差都太对不起你们了。”可是这个差生领导和组织方面有着很惊人的天赋,成年后生意做得很好。
这个“外化”技术就像我们老话常讲的:“对事不对人”。说得很容易吧?学了这么多年,真正实践起来有时还真不如孩子,今天我就差点给壮壮贴上“喜欢打人”的标签了。在这件事上,孩子是我的老师,是孩子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外化”,什么是“活在当下”,因为在壮壮给他道歉以后,他就真正放下这件事了,耿耿于怀的只是我而已。
第二天,可乐放学后又高高兴兴在门口等着壮壮一块玩,我也高兴地陪他等着。因为,孩子的这些表现让我更加坚信这一点:只要你愿意相信他,放手让他去尝试,他就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文渊,“与孩子一起成长”yhzyqcz8创立者。本文首发于理解孩子,版权归理解孩子所有,转载请向理解孩子申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