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我为什么总是活得这么痛苦

我每天告诉自己要快乐,可是为何总会碰到不快乐的事

作者/文渊

1、我每天告诉自己要快乐,可是为何总会碰到不快乐的事

“我每天早上照镜子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今天选择快乐,可是这一天总会有一些事和一些人让我觉得很烦,导致我一天心情都不好。”

这是一位朋友前不久跟我叨叨的事。

我问他:“比如呢?”

他说:“就像今天早上,我明明把文件发给我的领导了,他偏说没收到,把我一通说,搞得我一整天上班都没精神。还有,昨天晚上回家,孩子写作业总是那个磨蹭,我那个火大啊,为了他花那么多钱上了一个好学校……要不是因为他,我早就想辞职了,不看领导那个嘴脸。”

我问他:“那有没有让你快乐的事呢?”

他想了想笑着说:“加薪啊。”

我就跟他开玩笑说:“就像你身上有两个按纽,一个写着开心,一个写着不开心,孩子不听话,他就上来按一下不开心,你就生气;领导训斥你,也来按一下不开心,你就想辞职;如果领导给你加薪了,就过来按一下开心,你就开心一整天。似乎,我没有看到你自己的选择啊。”

他楞了一愣,说:“好象有这么点意思。”

按纽的说法来源自古典的《拆掉思维的墙》,前不久在图书馆准备论文查资料时无疑发现的一本书,结果却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对生活、对工作、对孩子亲人朋友感觉到痛苦,没辙,是因为这个痛苦按纽一直被他们(他人)所掌控,就算自己再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这个按纽,一旦被他们按到,除了沮丧和痛苦还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

“我家孩子就是不听话……”

“我婆婆太强势了,每天有抱怨不完的话,跟她在一起除了崩溃就是崩溃。”

“要不是因为孩子,我早就离婚了……”

“我父母在我小时候就老吵架,搞得我现在……”

以上这些人都有一种模式,就是“受害者心理”,他们习惯把痛苦和快乐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在别人的手里,或是孩子,或是领导,或是爱人朋友,或是过去(受过创伤的)自己,甚至有时是陌生人。

2、受害者的心理模式

这种模式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或状态。我自己曾经也有比较长一段时间会经常处在这种模式里。有一段时间只要我们一家开车出行,我们俩必然会争吵,而我就会生很长时间的气。大概源头在孩子四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在高速上追尾了别的车,表面是对方突然刹车,但根源是我们车距太近。再之后,每次坐老公的车,我都会不断提醒他保持车距,不要超车,因为后面还有孩子呢。如果他嫌我唠叨或者不信任他,我就生气跟他争辩,然后我就会拿出这个例子告诉他:“都是因为你之前追尾造成的,你为什么总是不保持车距,不吸取教训呢?”然后我就形成一个信念:“我老公是愤车族,所以我一坐他的车就会不高兴。”看,多么典型的受害者模式,我的生气和唠叨是因为你曾经出过的事故造成的,所以我得不断提醒你,你要为我的生气和唠叨负责。

但实际情况是,自我们家买车到孩子出生的四五年时间,他只出过一次小事故,而且还是刚买车的那一年,并且责任方是在对方,所以他开车其实是很有谱的。但我对这些都视而不见,却只看到他曾出事故的一面。同时我不断的生气和唠叨也只会让我们关系变得糟糕,让他的开车和我的坐车体验变得糟糕。可我为什么还要这样呢?

3、受害者模式的受益心理

获益之一:责任外放

出了事故都是你的责任,我已经提醒过你了、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还有控制等等。一旦形成这种模式,只要我们关系出现问题时,我就可以拿出这些诸种理由来反驳你:“我为什么这样对你,是因为你做的很多事情让我不信任你。”看,多好的理由,我们出现所有的问题,责任都由你来承担,我只要动动嘴皮子就好了。

同时,很多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磨蹭,不听话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的问题。看,我每天累死累活的,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报了各种兴趣班,他居然还不好好学;我为他做了这么多的事,他居然还不听话。我实在没辙了,每天指责、打骂、惩罚、奖励各种方法都用尽了还是没有用,有这么一个操心孩子,我的生活整个都被折磨得不成样子了,等等。所有这一切,责任都推给孩子就可以了。责任外放的同时,自己此刻是得到释放的,因为不用承担责任,也就不用承担这个责任引来的种种后果。

获益之二: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支持

我们经常会看到好几个媳妇在一起痛诉自己婆婆如何如何的奇葩;也经常会看到几个婆婆说自己媳妇如何如何的差劲。这样的团体古典也把它叫做“受害者天堂”,在受害者天堂里,如果你跟婆婆吵架了,一堆人会陪着你说婆婆;你被老板骂了,很快就会吸收进公司的受害者小队,大家一起在中午聚餐时骂自己的老板有多变态;孩子摔了一跤哇哇哭,家长不告诉孩子下次小心,而是告诉孩子打地板,是因为地板太硬了……

获益之三:控制和绑架他人

我有一个远亲表弟,小时候特别得他奶奶喜欢,寒暑假他回奶奶家,只要犯了错父母一打他,他奶奶就会以各种理由阻止。我记得有一次春节去他家拜年就赶上他奶奶在生气说:“你们一回家就打孩子,是不是不想让我这把老骨头好好过一个年?还想不想让我活了?”然后就说头疼吃不下饭。那一次表弟就免了罚。后来我这位表弟长大了,经常处在无业游民的状态。春节只要一回家碰到,表弟的妈妈也是我的表姑就会抱怨说表弟被他奶奶惯坏了。有一次为了让我表弟去上班,我这位表姑直接以头撞墙相威胁的。

其实,真正说来,奶奶就算是惯,一年也就那么几次,孩子目前的这种状态也不是那几次惯就可以造成的吧。但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受害者模式是带着家庭传承的痕迹的。首先是奶奶以自伤来控制我表姑和姑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桥段是不是很熟悉?也经常在各大婆媳关系的电视剧里看到,一哭二闹三上吊,呵呵)然后表姑又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我的表弟。如果这种模式没有被觉察和反省,就会一代代的传继下去。

这么多的获益,推卸责任、有团队的支持和同情,可以控制别人……所以我们经常会处在这种模式中,就像心理吗啡一样,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痛苦,得到愉快,同时也让我们欲罢不能,不愿意寻求突破和改变。就像此文一开头的朋友,虽然他想要每天都快乐,可是不自主就又进入这种受害者模式里头。

4、受害者模式最大的损失

进入了受害者的模式,就会进入了短时舒适的自怜状态,最大的损失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放在别人的手里,由别人随时掌控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爱人今天对自己甜言蜜语,送了花,一整天就处在开心之中;如果今天爱人加班,没有及时给自己打电话,就一直处在闷闷不乐之中。所以文中说到受害者可以不用做成任何事,不需要承担责任,只要编故事就好了,这些故事一开始比较真实,后来慢慢就会加入夸大、情绪化,甚至是假的情节。受害者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故事里面,慢慢的,自己也就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老师不好、老板变态、老婆不可爱的世界。于是自己也就逐渐失去了掌控生活的机会和可能性。因为处在这种模式下,人会觉得失落、绝望、无力感、无奈,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说的字眼就是“没辙、没办法了、熬着吧,熬到什么时候是头……”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常常是看不到任何希望和机会的。所以,受害者模式里可能会获得短时受益,但长此以往下去,会把自己的生活工作,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搞得一团糟。

就像我前面说的我老公开车的例子,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这件事我们经常生气,几度遭遇信任危机。后来在我觉察到这种情绪的源头时并改变自己的信念时,关系也随之改善。

5、我们其实是可以突破这种模式,由自己掌控生命的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受害者情境。也许是别人说我气色不好,我就忐忑不安好几天;也可能是同事说我这个方案做得有问题,我就对他颇有微词,独自委屈好几天;更甚是去餐馆吃饭,遇到服务员态度不好,我就生气难受,你狗眼看人低……这种被别人掌控的无力感可能是你的受害者模式。

方法1、不断训练自己的觉察力,每次遇到事情,这种自怜自艾,无力感的情绪一出现的时候,可能就要进入这种受害者模式了。深呼吸,面对这种情绪的到来,看看它背后的不容易。一般情况下,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练习觉察是很好的办法,每当有负面情绪出现时,觉察到这种情绪并且面对,你会发现情绪的波动会自己慢慢趋于平稳。)

方法2、可以想象自己体内的有一个按纽,自己把按纽上编上名字,比如有一个喜欢唠叨的妈妈把自己这个按纽编上一个“止语”,每次在她想要唠叨孩子的时候,就按一下这个按纽。最后她逐渐发现自己不唠叨孩子的时候,孩子自己却发生了让人惊奇的变化。

方法3、写一个新的掌控故事。找到一件受害者情境的故事,把它改写,如果你是一个掌控者的身份,你如何改写这个故事。

最后,不管什么方法,始终要抱有一种信念,就是,自己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生命。比如,我从原来“老公是愤车族,我一坐他车就生气”的信念中脱离出来,我告诉自己:“他为自己开车的行为负责,而我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其实,当我从之前的信念中脱离出来,我的一些想法和行为就已经改变了。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文渊,微信号:yhzyqcz8(与孩子一起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
文渊
致力于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分享育儿经和心理学的那点事。

1018
相关阅读
为什么很多国外孩子四五岁还穿尿不湿?

Q:国外很多孩子四五岁还穿着纸尿裤呢?人家咋不着急如厕训练? Q:开始如厕训练,可以给宝宝穿“拉拉裤”吗? Q:宝宝拒绝把尿或拒绝在小便盆上便便怎么办? Q:沮丧!宝宝明明已经能够自己上厕所了,怎么又尿床了?.

毛豆妈-益智学堂 27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