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家长自我教育:成功教子的必然选择

每一位家长,如果想获得成功的‘身教’效果,首先必须培养自己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即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日前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家庭中自我教育研讨会”,分享了冉乃彦老师和自我教育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与会者谈及的“家长怎样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家长的自我教育”、“家庭中自我教育的研究方法”以及专家点评,使我开阔了视野、有了新的感悟,对自己一贯主张的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家长自我教育有了更强的自信。

我与冉乃彦老师相识多年,在老先生送我的多部家庭教育研究著作中,给我最多启发的是近年来冉老师和他的团队对家庭中自我教育的研究,让我感受到了冉老师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执着耕耘、不懈钻研和作为学者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新出版的《家庭中的自我教育》一书是冉老师自我教育的理论、方法的概括和理性思考的集大成之作,阐述了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作用,对家庭中孩子的自我教育和家的自我教育进行了系统探讨。

谈及家长的自我教育冉老师认为:“每一位家长,如果想获得成功的‘身教’效果,首先必须培养自己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即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家长自身才可能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带来的,不仅是自己的成长,同时也有孩子的进步和家庭的和谐发展。家长的成长就是孩子的成长。”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冉老师作为教育科学研究者不仅有理性思考,更有对家长教育孩子实践的启发和引领,他的研究团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这次研讨会上展示的一系列成果,让我深感家长自我教育能量之强大。李雁宁等著《爱孩子没那么简单》、伊林娜等著《让孩子自己往前走》,还有王占郡分享的作为父亲在家庭自我教育中的收获和理性思考、海文颖由一个母亲到创办家长自组织的历程和运作体系等等。一个个典型案例、点点滴滴的教育感悟,告诉更多的家长如何认识孩子、启发孩子自我教育,以及家长如何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的教育素质。正是在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升华的过程中,他们悟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在自己孩子教育中少了纠结、困惑,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体验到了更多的快乐,也在与更多家长的分享中实现了自身更大的价值。 

——我为他们点赞!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名言“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确信,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家长的自我教育是成功教子的必然选择。

同时我也想到,仅靠统一规定的、正规化的家长学校一年几次教育活动,远不足以满足家长的需求;对一个地区、一个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评价,不应当仅停留在办了多少所家长学校、组织了多少场讲座、开展了多少个活动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表面上的业绩上,更应考察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家长自我教育的潜能、在帮助或促进家长自身教育素质的提升方面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效果。毕竟,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成长才是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最真实的评价。

这个研讨会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

一是家长需要科学引领,“悟道”比“谋术”更重要。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是本源和机理,术是运用道的策略和方法。没有道,术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家长的自我教育不只是感性认识,要有科学的理念为引领,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孩子的实践洞察和感悟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内化为自己的理念,这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

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呼唤更多的社会支持。国家机关和相关社会组织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最需要做的是打好根基、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促进家长悟出教育孩子的真谛,而不是依赖指导者。比如搭建信息平台、活动平台、互助平台等,为家长的自我教育提供便利。

三是发展家长自组织是大势所趋。自组织是具有个体同质性和满足个体需求和归属感的非正式群体,组织成员自己管理、自我发展、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使组织得以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我国家庭教育领域这种家长的自组织已经应运而生,值得大力提倡。其意义在于:在家长活动中体现家长的主体性;“抱团取暖”、良性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效益;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更多家长。

四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要注重学习力提升。包括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学习转化力等要素培育,这将更具有可持续的、长久效益。

我们应当相信,在家庭教育领域倡导、推进、支持家长的自我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美好的前景。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860
相关阅读
孩子发脾气、打人,为什么?怎么破?

孩子发脾气、打人等攻击行为实际上和他的吃喝的本能需求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所谓的不听话、骂人打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正常的本能反应。.

妈咪ok 26 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