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我们身边正常的家庭

一个平常的家庭该有怎样的关系和能量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一个名叫药家鑫的男孩。

2010年,他在开车撞到被害人张妙之后,用随身携带的尖刀对着她连捅8刀,致使张妙当场死亡,之后驾车逃离,又撞伤一对情侣之后逃逸,最终被群众抓获。悲剧发生以后,社会上议论纷纷,还出现了诸如“激情杀人”的热词。探讨的角度各式各样,媒体和大众都关注起了药家鑫的家庭环境,是什么样的家庭养育出了这么可怕的孩子。

离异?家暴?冷暴力?学业失败?

都不是。药家是一个完整而平常的家庭,父母双全,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我在央视记者柴静的《看见》里找到了她对药家事后的一个采访,

药家鑫幼年时,父亲随军在外,读幼儿园时开始按母亲要求学琴,母亲一个月工资五十块钱,三十块交上课费,学不会被尺子打手,一边打药家鑫一边哭,但不反抗,“他也知道多学一次得多少钱”。 母亲说:“从小我教育他的,凡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儿,只要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回来肯定是挨骂的。”她哭着问我:“不是说严格管教才能成材吗?难道严格管教也错了?” 

小学一年级,药家鑫的同学逼着他背自己,不背要给一块钱,他就背了。老师找他父亲去,把对方孩子也叫来了,让他父亲处理。他说:“我想着孩子玩儿嘛,小事没必要太汁较,背就背一下嘛,我没有帮助他。” 中学里有同学打药家鑫,按着他头往墙上撞,他害怕父母说他,不敢说,又不敢去学校,害怕那个学生再欺负他。 母亲说儿子的个性太“奴”,陕西话,懦弱的意思,“怕男的,尤其是他爸”。 

药庆卫说:“因为我,当兵的可能都有点……自己说了命令性的东西,你该干啥干啥,我也没给他去说什么理由。” 

我问:“批评也有很多种方式,您……” 

“我可能说话有点尖酸,我对别人不会这样,因为我想让我儿子好,一针见血地扎到要害,他可能是很刺痛的。”说完补了一句:“但是过后去想想我的东西,都是比较正确的。” 

“他一般是什么态度?” 

“不反抗的,光笑笑说,那我就是咋也不对。” 他又补了一句,“男孩不能宠,我怕他以后给我惹事。” 

药家鑫在庭审时说:“从小,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觉得别人都很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他对同学说过:“我心理可能有些扭曲了。” 同学说。他沉迷一事时往往近于狂热,喜欢日本歌星滨崎步,MP3里全是她的歌,他不懂日文,就全标成中文,在KTV只唱这个人的歌,在网吧里下载一个关于滨崎步的游戏时,有人喊地震,大家都跑出去,只有他一个人坐在里面,说“如果跑出去又得重下。” 他开始上网,打游戏,逃学,父亲认为这是网瘾,有段时间专门不工作,只在家盯着他。一个月,药家鑫被关在居民楼的地下室里,除了上课,吃住都在里面,没有窗,从外面锁上。 

药家鑫是什么感受,药庆卫并不知道,“他没有跟我交流,我们也体会不了他心理的斗争过程。”他加了一句:“但是以后很正常了,他好了。” 

药家鑫对父亲的意志有过一次反抗,中学上了法制课后,他拿着书回来说爸爸压迫他、管着他。药庆卫陪着儿子翻了一遍书,告诉他:“我是你的监护人,当然要管你,不然你犯了错就要我来承担责任。” 

药庆卫说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鼓励过儿子,这是他的教育方法:“他非常热衷干的事我都会打击他,我就是不让你过热,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要那么过激。” 他不愿意让儿子考音乐学院,极力想让他学理科:“其实也是从经济考虑的,但是我不能跟孩子说这个话。”他背地里去找了教钢琴课的老师,让老师多打击儿子。 药家鑫一直不知内情,他对父亲说过:“我上一次课,被打击一次,越上我越没有信心。”他还是学下来了,专业考了第一。 

他从大一开始兼职挣钱,在酒店大堂弹琴,后来当家教,打多份工,在城郊之间往返,他妈希望给他买车,“一个学生晚上十一点才回来,不安全”,他爸不同意,因为这样太张扬,会把退役的费用全花光,后来是他妈硬作了主,他爸点头的前提是药家鑫每个月给家里一千块钱。 药家鑫买过一把电动按摩椅给药庆卫,他没有喜意,只说:“我要的不是这个,只有一个要求,将来你挣不着钱,别问我要。” 狂热与极寒交激,谇出一颗赤红滚热的心。药庆卫带着疑惑说:“他挣钱好像上了瘾一样,这个月挣四下,下个月就要挣五千。” 他说“上了瘾”的口气像是在形容一个病人。但他也没问儿子为何如此,觉得“上进就好”。

不知道各位父母看到我标红色字的描述心里有什么感受。于我而言,在感情上我对药家鑫的痛苦压抑感到非常心疼,在理性上我尝试梳理他的人格如何被伤害到如此不健全。

1. 不尊重 

药家鑫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对待过,无论是学琴(母亲要求),按照父亲命令行事还是热衷的事情被打击,他在父母这里得不到认同,因而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会感觉到“活着没有意思,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2. 不鼓励

日常交流自不必说,尤其感触于考音乐专业时父亲背地里施加的阻碍,然而他坚持下来了,还考了专业第一。请注意这并不是一个励志故事,在此过程中他经历过惊讶,惶恐,疑惑,强迫,也许还有一点点报复。

3. 负面强化

药家鑫的父亲反复提到:“怕儿子给我惹事”“你犯了错要我来承担责任”“将来你挣不着钱,别问我要”。这些负面的话语,就像给孩子的心里下了一个锚,暗含的意思是-我相信你一定会犯错。于是,结果自现。

4. 不支持

药家鑫被同学欺负的时候,父亲没有支持;想要买车方便打工,父亲没有支持。可以想象,儿子在家庭生活中向父母索要保护和支持,是有多难。请大家问一下自己,当我很需要亲人支撑的时候,没有人,是怎样的感觉?

如果说以上4点大多数父母都能意识到,那么接下去我要说的,可能会让你更加难受,甚至我自己都感到细思恐极。

最恐怖的是:这是一个平常的家庭,这是一种平常的被普遍认同的教养方式

如果一个人出自于一个充满家暴的家庭,我们很自然就能辨别出来,并且与之远离。对药家鑫这样的孩子来讲,他的人格缺陷深埋在地下,平常的生活中很难发现,可能在音乐老师眼里他还是个努力听话的乖孩子。说到“孩子”这个词,想起心理学老师的一个观点,药家鑫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来的本能反应,是将可能会给他找麻烦的人去除掉,让她从眼前消失,而这恰恰反映的是他的真实人格:一个孩子,心理年龄非常小的孩子(想象一下幼龄孩子在矛盾争执中经常说的话:你走开!我不理你了!)。然而,当他遇到撞人这种强烈的刺激,隐形的缺陷瞬间将他反扑控制。

类似的“隐形孩子”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很难估算,也许尚未遇到刺激。然而潜在的危险,很有可能,就在身边。并非地域歧视,但是与药家相似的教养方式在中国某些地域文化中可以说相当普遍,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自我觉察,行动起来改变,会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希望不会,我想,是时候要思考一下,一个平常的家庭该有怎样的关系和能量。

909
相关阅读
父亲对儿子讲:我为什么会吸烟

你一直讨厌我抽烟,我也十分渴望戒烟,可是,我一直都没有做到,很惭愧···.

圈圈 0 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