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你为什么养不出“孝顺孩子”?

孝与贫富无关,与什么有关呢?只有你自己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经常有人问我:孩子“啃老”、不孝怎么办?

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中,“孝顺”问题几乎无解,因为从个体独立的角度来看,孩子长大了,就和父母处于平等地位,都是独立的人,可以和父母之间有“友谊”的关联,却没有“孝顺”的义务。这其实是对中西方文化都一知半解者片面的理解,我们这里篇幅有限,就简单从表象上去说说吧。

让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孝顺吧。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古语

所以孝,首先与贫富无关。经济状况的好坏,和孝与不孝无关。关键在于有没有那份心,更在于有没有用那份心。在经济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比较而言,你为孩子的花费、为自己的花费和为父母的花费,是怎样的比例关系?

或者,暂时让我们不论金钱只论心思,只论你的关注要点——只要你为父母花费的心思比为子女花费的少,你就已经脱离了孝道。

请记住,除了父母的示范作用外,没有任何关于孝道的教育能够对你的孩子产生实质的影响。

“孝道”并非是所谓的封建糟粕,恰恰相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孝道”体现的是人对于自己生物上的来源、出处的尊重与关注,对自己生命、自己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那个最原本、最基础的环境的接纳与尊重。

也许长大了,我们的三观未必和父母的三观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和不反对的态度,恰恰是西方文明花了无数年才了解和“发明”的“民主意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念,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种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说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只用了六个字便道尽真髓——“君子和而不同”。

一个“和而不同”的人,必然是个孝顺的子女,也必然是温和而坚定的父母,因为这两者体现的人文精神其实是一致的——我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都尊重你的不同。

一个不能懂得“孝道”精髓的人,很难做到“和而不同”,更可能的情况是为了表面的孝,陷入“同而不和”的境地里去——譬如只看重利益:父母把对子女的养育视作为一种投资,是要在就业、婚姻等等时机收回“本钱”和“利息”的,那么在自己年老的时候,也就很容易因为本利的多寡丰瘠而生怨恨烦恼,子女呢,自然也学会了锱铢必较。

礼记孝道

“孝”有身孝、心孝和志孝三个境界。我们这里先只说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身孝”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养”的理解,很多人都认为是供养父母。我却认为这个“养”,是子女自身成长的意思。结合中国其他的俗谚老话,比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父母尽孝的过程,子女和年长(年迈)父母之间的沟通是会不断加强的,子女可以从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中学到很多因为年龄的差异、经历的不同和感受的深浅而无法亲身体悟的东西,这些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养分”。“子欲养而亲不待”恰恰说明了通过尽孝与父母相处,对于子女的个人成长是多么的迫切和紧要。

真的是“亲不待”吗?父母和我们共同度过的生命,开始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从我们能够拿得动一双拖鞋、倒得了一杯水,甚至从我们学会拥抱后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可以通过为他们做一点小事、给一个拥抱、一个微笑,甚至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困难的)的耐心倾听来让父母得到慰籍。尽孝,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作父母的,期望的真的很少。

父母在孩子能够自立并有能力尽孝时,普遍都已经退休,脱离了工作的具体事务,也就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总结归纳的结果,尽管大多数时候会有时代的特点,也会有个人的局限性,但无论如何,都是有其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的。

你不认同?请问你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不是觉得因为自己年长有经验,所以孩子应该听自己的?然而当位置转换、面对父母时,却认为他们的经验、见识是过时的。你看,双重标准开始出现了。

不开玩笑地说:你都不听你爸妈的,你有什么理由指望你的孩子听你的呢?

很多人不孝,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孝”,甚至有人以“不孝”来标榜自己的新潮、证明自己的独立。这种会导致“无知”的新潮和“断裂”的独立,请允许我“呵呵”。

你为什么养不出孝顺孩子?

你让孩子体会过付出的快乐吗?

你让孩子体会过分享的快乐吗?

你让孩子体会过“别人因我的付出而快乐”的幸福吗?

在物资极大丰富的这个时代,太多的“得到”都很轻易,太多的“付出”都在期待回报。因为不需要努力,很多孩子缺乏力量;没有经历创造,孩子很难懂得珍惜;没有体会过分享的快乐,就不会乐于分享。我们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很多时候,这样的机会是被我们这些作父母的给剥夺了。

所以,不要问我你为什么养不出“孝顺”的孩子,而要问问自己:谁是你孩子孝顺的榜样?谁有资格成为“孝顺”的对象?如果孝顺意味着奉献、意味着分享,那么,奉献和分享的快乐,你有没有给他们机会去品尝?

1359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