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你的生活,真的不会怎么样
1
婆婆的腿不好,因担心公公一个人带着孩子无法料理生活,一直拖到年底才去住院。住院前几天,她把冰箱里塞得满满当当:饺子、包子、腌制咸菜、蒜肠、土豆、白菜、胡萝卜齐上阵。
和公公的相处,事无巨细都是婆婆操心。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爸爸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管。”在她潜意识里,那个家离开她,会一塌糊涂,惨不忍睹,乱成一锅粥。
老公说:“妈,您好好看病就行,家里的事有我们呢。”
公公说:“不至于吧,当我生活不能自理呢。”
这些,都不能打消婆婆的疑虑。
事实却是,这期间公公把自己和孩子照顾得极为妥贴。
早上他喂孩子吃早饭,上午独自带孩子去公园,回来路过菜市场顺道买菜;回家给孩子看二十分钟电视,他做好家常菜;中午孩子午觉,他收拾厨房,自己再休息一个小时;6点左右,老公下班回去,公公解放,看看抗日神剧。
半个月后,婆婆出院回来,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平时眼里没活、经常挨自己挤兑的“懒”老头子,竟然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家里虽然乱了点,地板也不如她在的时候那样干净,但并无她想像中那般鸡飞狗跳、脏乱不堪、食不裹腹。
公公不是“什么都不会干”,而是婆婆大包大揽,让公公失去了表现机会。
2
觉得自己无比重要、离开自己对方就无法生活的主妇数不胜数。
前同事新婚燕尔,偏偏赶上出差一周。
她老公经典事例是:锅里刚放上凉水,生饺子就倒了进去;洗澡时跳闸,是她这美娇娘搬着椅子合上开关,拯救他于裸体中;袜子内裤从来直接扔洗衣机,说过多少次分开洗都不管用。
简直是刚出娘胎的巨婴嘛!
出差事宜提前处理完毕,她提前两天归家,打开门大吃一惊:地上一尘不染,衣柜整整齐齐,厨房整洁如初。
看着前同事目瞪口呆,她老公洋洋得意:“让你想看我出丑!你老公我是程序员啊,接个外活帮别人修复几个Bug,外块足够这几天造的了。我是不会做饭,但可以叫外卖啊;我是懒得打扫卫生,但可以叫保洁啊;我是觉得孤单,但可以叫几个哥们一起打魔兽啊!我是觉得这几天脱离你的管制有点皮痒痒,但这小日子爽咧……”
老公这几句话,让前同事也没了脾气——话是有些无赖,但是事实啊!谁离谁过不了日子呢?
两个人的你侬我侬,不过是锦上添花;没了这花,锦还是锦,根本不可能因为没了花,就满身窟窿。
3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那里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
在家里,老公离不开自己;在朋友圈,朋友认可自己;在工作中,老板倚重自己。
但残忍的事实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没有你,真的不会怎么样。
离开你,老公固然无法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心理彻底放松。
没有你,朋友少了一个人倾诉,但很快可以找到替代人。
口口声声非你不可的老板,在你要辞职的当口,他可能嘴上说着“要不你再考虑考虑,你可是非常重要的啊”,脑子里却在飞速盘算“你走后,谁来接任最为合适”。
当我们长大,在父母心中都不一定是“非你莫属”,何况与其他人的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无比重要,不过是我们离不开家人朋友,离不开这个赖以生存的工作的心理映射——外强中干,内心缺乏安全感。
这种不安,催促着你去付出,并用这种付出,实施道德绑架: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难道不应该对我更好?
我为你没了事业和前途,你这么不孝对得起谁?
我为工作付出这么多,难道不应该给我涨工资?
一个朋友,每到过年过节别人都张罗着回家,唯有她,宁可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泡面,也不愿意面对父母。问及原因,她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学习机器,哪次考试考不到班里前五名,就被关在家里的一间厢房里,一天不准吃饭。她爷爷家有五个孩子,只有自己的父亲没读好书,所在有自己家族备受冷落,导致他觉得唯有女儿读书比别人好,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于是,他用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逼自己的女儿“光耀门庭”。最终,这个朋友确实比同辈人考的大学都好,但心却和父母隔了万重山,怎么调整,也无法和父母亲昵。
自己觉得重要的,也认为别人觉得重要;觉得我对你怎样,你就该对我怎样,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
每个人的内心,应该只有一个主角——自己。
当我们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时,其他人也在寻找。想通过别人来寻求心安,不如充实自己、成全自己。
向内的力量,总比向外的力量更强大。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那么重要,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安慰自己、强大自己、成就自己;才能在别人那里变得重要,进而悦己、愉人。
闫涵妈妈:母婴行业资深从业者,蒙台梭利育儿践行者,分享育儿知识、育儿经验、孕期知识、育儿故事,用亲历经验让您的育儿少走弯道。个人公众号:闫涵妈妈(ID:yanhanmama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