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父母既要当“导师”又要当“教练”

父母不应该只当一个教练,而是当一个导师,一个引导者,一个鼓励者,一个支持者。

日前,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举办了第八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心成长,新父母”。来自国内和海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一线的老师、家长,从自身的研究背景和实践经验出发,对此有不同的诠释。

西安新东方学校的韩鹏校长在接受专访时谈到:“我眼中的父母不应是教练而是导师”。他说,我最在意的是孩子身心的健康,孩子能不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至于他自己的学业,是他自己该负责的,我只需要给他一个好的软硬件环境。我们父母不应该当一个教练,而是当一个导师,一个引导者,一个鼓励者,一个支持者。——我赞同韩鹏的说法,发了一条微博。

在微博评论中,听到另一种声音:@刘贞华平衡教育 说,此话易误导一些父母:1.不做孩子的教练——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需要教导并在爱中训练孩子;2.学业是孩子自己的事——如何学习、如何认知除了老师教育,就是父母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智力、学习风格都会影响到孩子;3.家庭教养是全方位的陶冶且具体的慈爱、抚养、陪伴、示范、教导、鼓励、帮助、规劝、训诫、指引……——这番话听上去也有道理。

我以为不同角度见解不同。教练更多是手把手地教受训者完成规定动作;而导师更注重指引方向,指导受教者发挥自身的潜能。网友@轩玛岱芭 说:父母做适当的引导,不做过多的说教;@麦田守望者20122012 说:实际生活中,家长们更关心自己的孩子考了多少分,在班里排第几,正是这种短视的教养观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Yuance-LEE设问:试想不会走路怎样跑起来?

由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主题 “心成长,新父母”引发的讨论和思考中,也让我对父母角色有了新的感悟:

父母角色具有多重功能,“导师”和“教练”不是非此即彼。细细想来,养育孩子既要当“导师”,引领孩子的人生发展;又要当“教练”,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中手把手地教;还要当“保姆”,操劳孩子的吃喝拉撒;还有其他许许多多……也就是说,父母的角色涉及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方方面面,在孩子的养育中,每一项职责都不可或缺——当好父母不是个简单的、单一功能的事,任何时候都不该顾此失彼。

父母角色职责的履行与孩子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关键。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首先要明确孩子是成长的主体、权利的主体,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而不能代替孩子成长。所以要适应孩子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会不断进行角色转换: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也许更多地是“保姆”、“教练”的角色,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的生活、手把手地教孩子生活技能、在点滴小事上培养孩子的习惯;当孩子渐渐长大,具有了一定的能力,父母就要舍得放手,更多地做孩子的“导师”,起到对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引领作用,让孩子承担起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如果依然停留在孩子年幼阶段的教育方式,过多地对孩子的事包办替代、指手画脚,势必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

履行好父母角色的法定职责,前提是需要自我修炼,要先“悟道”后“谋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自身素质的提升,这是需要通过学习、实践,经历由无知到知之,到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过程,也是全方位的自我修炼的过程,并成为教育孩子的内在动力。因为自身成长了,才能助推孩子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什么情况下当“导师”,什么情况下当“教练”、当“保姆”、当其他,没有规定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靠得是在吃透自己孩子的基础上,在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感悟。所以,父母把功夫首先下在“悟道”上,即通过学习有了正确的理念、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做正确的事;然后再“谋术”,即寻找达到既定目标的方法,才能正确地做事。而不是简单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照搬书本知识和他人的经验。

如此说来,当父母真是不容易的事。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心成长、新父母”这一主题提醒我们:如何实现自身的成长,如何做一个新时期的父母,是值得每一位父母认真思考、努力践行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835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