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朋友圈满天飞冬令营的信息,忍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又开始了各种夏令营的狂轰乱炸,这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兆头。
写在前面
文章有点长,如果你想了解夏令营的选择,耐心读完这一篇就够了。
去年底,朋友圈满天飞冬令营的信息,忍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又开始了各种夏令营的狂轰乱炸,这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兆头。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为什么不要送孩子去夏令营:
1、国内营的问题;
2、国外营的问题;
3、夏令营真的没有价值吗?
4、我们该怎么办?
1、国内营的问题
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假期”的伟大真理,带着“寓教于乐”的美好愿望,受不了“隔壁老王家孩子都去了”的诱惑,家长们义无反顾的把孩子送进了名目繁多的夏令营中。
从小长假的周边营、到寒暑假的单飞营,从风光旖旎的景区,到淳朴自然的原始森林,从水上运动到海底探险,从自然、户外主题,到艺术、科技领域,甚至采摘、减肥、注意力训练,都有相应的夏令营。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夏令营。
价格上,大家都清一色儿的对接高端,两、三千的算是厚道,六、七千还不包含往返机票,有专家或带老外的,就得一、两万,这些比孩子一年学费都要昂贵的夏令营,真有那么大的价值吗?
总结下来,很多夏令营对外宣传,无外乎几个价值点:
乍一看,很有道理,其实一条也经不起推敲。
一个人对大自然的理解与热爱,首先来源于你有大把的时间与自然在一起,来源于你从自然中发现了乐趣,并自得其乐,而不是听什么自然观察学家,跟你讲解和介绍,你才猛的理解和爱上了大自然。
这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原理,而没有一个夏令营会选择只让孩子自由疯跑,因为那样显得没有专业性,不安排丰富的活动,怎么吸引家长,怎么收费?
从进入夏令营那天开始,孩子们就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早上起来要拉练,上午有各种定向越野,下午要团体游戏,晚上还要集体篝火。每一项活动都有细则、有要求、有呈现出来的结果。
孩子们除了被拉着参加各种户外游戏,除了从老师口中获取的关于自然的知识,她们真的有机会自己去感知大自然吗?真的被允许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大自然吗?
小羊羔只是从自己家里的羊圈,到了更大的羊圈,它并没有真正的回归大自然。每个孩子就像在养鸡场的小鸡,鸡不需要有想法,也片刻不得安宁,白天按时吃草料,晚上听音乐照阳光,必要的时候来点夏令营这样的添加剂,等长到合格体重,就可以拉出去杀肉卖钱了。
不是吗?
再说,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更是瞎扯。来时候的行李是你给打包的,从孩子进安检离开你的视线开始,家长群的消息就没有停过:
亲,这是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吗,世界上怎么有那么多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家长?她独不独立的那根绳在你手里,你不松手,多少个夏令营也没用啊。
家长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随队老师不是去关注孩子,而是关注远在万里之外的家长的需求,一会儿一个事,还要给家长拍下各个环节的照片,想想看,在你照片没看到的那些时间和场景,夏令营是个什么样?
等孩子安全返航,你一颗石头终于落地了,赶紧接过大包小裹,开车到平时最爱吃的馆子大补一顿,回到家,从里到外换洗一遍,本来在夏令营还自己洗袜子,自己洗澡,回来你就统统包办了。
我们给孩子传递的到底是什么呢?你花钱送她去锻炼的,难道是受了不该受的委屈?难道不应该是继续坚持和提倡的吗?
还有锻炼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但实际上呢,一旦两个学生发生矛盾,老师最头疼的,不是孩子之间如何解决,而是晚上孩子给家长打电话,会怎么描述。
同屋发生口角,要求换宿舍,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晚上跟妈妈通话以后,当妈的立刻致电老师进行干预,以“了解详情”为名,行“换房间”之实。
当每天你都不忘了询问:吃得好不好?睡得怎么样?玩得开心吗?由此打开的,就是孩子诉苦的话匣子。
你可能会说,我不是这样的家长:我不会在千里之外,让老师干这干那,或者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让老师管,这回总能锻炼了吧,但我告诉你,真相是老师也不管,为什么呢?
你可能会有疑问,所有的夏令营都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问:
归根到底,国内诸多夏令营,之所以不能起到作用的原因,在于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从学校到家庭,是不支持所谓的独立能力、探索精神,以及任何一种不现实的、跟考大学不沾边的东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两岁左右就开始迅速进入“独立性发展”的阶段,但中国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生活、学习的包办,始终没有年龄限制,是终生免费的。
夏令营这种高大上的教育理念,中国人仰望一下就行了,你的孩子是什么样,不是夏令营能改变的,从家庭到学校,到所有的教育从业者,都支撑不了“彰显个人独立与自由意志”的教育系统,变着花样去包装,还是换汤不换药,穿再厚的裤子,也包不住屁味,中国的教育,就是那个屁。
2、国外营的问题
(这里的国外营,指的是给中国人办的国际夏令营,第三段,我们会专门探讨国外本土夏令营)
体验国外课堂,提高语言能力,入住海外家庭,结交各国青年,参观著名学府,建立国际化视野,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中国人骨子里的崇洋媚外,和井底青蛙的自卑,让我们憋着一股劲的往国外冲,尤其是对于打算让孩子将来留学的家庭,参加国际夏令营,已经是标准配置了。这些高大上的国际营,真的有用吗?
首先,走马观花的行程,让孩子无暇体验。我们以10日美国营行程为例,往返要花2天,美国各个城市之间的飞机和交通也要2天,观光景点至少1-2天,与美国人交流和上课,还剩几天?孩子们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从茫然的一处到另一处。有记者采访参加类似活动的孩子,他们到美国最深的印象是在苹果总店买苹果手机,斯坦福前拍了照。
同学都是国内来的,语言能提高吗?有的被安排在住宿家庭,除了简单的日常对话,他们有机会融入当地生活吗?而在这几周里,孩子还要倒时差,上课睡觉,下课游览,还有想家闹情绪的,能收获多少?
不管她去了多么知名的大学,短短几天时间,能体会到百年名校内在的魅力吗?领队在前面很卖力的介绍,孩子们却一脸茫然或者只顾着和自己的团友用中文聊天,咱们回国聊十块钱的不行吗?
钱花了,孩子到国外看到了五颜六色的人,和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跟旅行团基本一样,唯一的好处是不会被带去购物。
其次,很多中介宣传,带孩子在名校教室上课,比如:某游学公司的哥伦比亚大学项目,其实只是租用哥伦比亚大学的宿舍和教室,课程是该公司自己设计的,老师是自己聘请的,不管名字有多好听,是跟名校没有一毛钱关系。
名校一般有自己的暑期学习项目,但是要求申请者本人在官网上提交资料,不能由父母、中介、游学公司代办,如下图所示,是哥伦比亚大学官网上的暑期项目,明确要求了只能自己申请。
在美国,类似的名校暑期学习项目,早已成为各学校创收的来源,而最顶尖的暑期项目,很多不是名校主办的:
能进这种类型的暑期项目,远比进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这些名校暑期项目更能锻炼你,也更能证明你的能力。
所以,你听懂了吗?
游学公司找个大学,租了场地,自己请了一些国外老师,就开始办”国际夏令营“了,课外活动以观光项目为主,掺杂一些美国寄宿家庭交流活动,这种夏令营几乎等同于国内的英语培训班,只不过培训班的场地换到了国外而已;
而真正名校的暑期项目是只能自己申请的,这类项目并不一定会对你将来的留学申请有帮助,国外的老师很清楚,凡是能来这里参加暑期项目的,都是家庭财力很好的,并不代表学生本身的优秀与否;
而真正顶尖的暑期项目,能证明你优秀的,能给你加分的,是免费的,你也是很难进去的,哪个中介也不能把你送进去;
还有些中介宣称,领你去参观各种试验室,但事实上,这些看起来高达上的试验室,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比如:
游学公司能带你去参观游览的地方,都是向公众开放的,如果你怕麻烦,可以找中介,但问题是你要知道事实是什么,体验当地文化不花钱,名校参观不花钱,参观试验室不花钱,甚至很多景点都不花钱。
一位朋友对我说,你不能说给中国孩子办的国际营完全没有价值,我的孩子就是去了夏令营之后,才立志决定要去国外念书的。
是的,但她不是冲着国外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去的,她是看到美国的孩子都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她是为着逃离你的魔爪、有自己自由支配的生活费,才奔向了美丽的新世界。
3、夏令营真的没用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夏令营的由来:
美国寄宿夏令营基本禁止孩子带手机,也不允许家长在第一周就打电话找孩子,鼓励家长们事先写好一些信,在入营当天,交给夏令营老师,由老师分次转交给孩子。不管是父母或孩子,都需要开始练习接受不在彼此身边过夜、而且彼此几天没有联系的感觉。
看到这样的国外夏令营,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夏令营之所以有效果、被传承,是与他们一脉相承的价值观与教育系统密不可分的:
4、不去夏令营,那怎么办?
分析了这么多,国内营因为大环境使然,锻炼不了什么能力;国外营顶尖的去不了,游学类很多都没有含金量;外国本土的传统夏令营是很好,可是咱们与人家不接轨;
那怎么办?有家长说,暑假不让他去夏令营,自己在家就是看ipad。
首先,对于孩子来说,假期就是放假了,为什么不能自由活动呢?你放假还要睡个懒觉呢,孩子好不容易放个假期,还要早睡早起参加活动去。
自由之后的孩子,只是在家看ipad,这恰恰不是管的少了,而是过去管得太多的结果——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自然就只剩下游戏。所以,还是要从给孩子自由开始,这是一个系统的教育问题,如果你想对此了解更多,可以来参加三课的父母读书会^_^
其次,有留学打算的家庭,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选择:
最后,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讲,如果我们想在暑期丰富孩子的活动,选择国内夏令营可以把握几条原则:
孙云晓老师在他的书中提到:教育始终是夏令营的灵魂,也许这样的夏令营,没法高收费,但这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我们也可以用众筹的方式,让理念一致的家长一起参与进来;
结尾
我并不是想把所有的夏令营一竿子打死,我们身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决定了,中国甚至少有“有文化、有传承的企业或机构”,就更别提夏令营了,雾霾、污染、食品安全、有毒疫苗,哪一项不是中国人做的?做教育,是要有浑身上下从里到外的使命感的,像我这样得罪人不偿命的,都是艰难的夹缝中求生。
如果你参加过靠谱的夏令营,或者至少收费合理,用心尽力对待孩子的夏令营,就让我们共同维护,给孩子和教育的未来一片净土吧。
这篇文章,着实写了好长,长到我懒得回头再去删节。爱的仍会爱,恨的照旧恨,这些对我都不重要。
文章参考文献资料:
【关于我们】
三课| 自助助人的亲子教育平台;
1、自助课:读书会(知道)
2、助人课:导读师(传道)
3、互助课:实践组(做到)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关注三课公众号,在后台留言,并注明“转自三课(公众号:san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