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成为最完美的妈妈!于是......
这两天家里出了点紧急状况,我又病了,各种事一大堆,孩子有点顾不上了。可是,越是这个时候,儿子越是各种作,在那一刻真心觉得自己好无力。终于把儿子放倒,一个人木木地坐在儿子的床边,看着他还挂着泪珠的长长睫毛,突然红了眼眶,为什么我连照顾好他情绪的能力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我自己忙,让他连带着受委屈?一直渴望成为完美的妈,但是现实告诉我没可能。
忽的想起了前两天看到卢璐写的这篇文章,太有共鸣了。那就把它分享给所有妈蜜们。
大雨堵车,接思迪晚了十分钟。跑到了班里已经关灯没人,我在走廊上转了一圈,碰到也在转圈的校长。校长板着脸教训我:“早上思迪就迟到了,下午来接还迟到。你有想到孩子的感觉吗?你有想到对孩子的影响吗?你有考虑到对于孩子成长造成的不良后果吗?”
我低头不语,点头认罪。先去秘书处接了思迪,再跑去接子觅。
回程,雨更大,车更堵,五公里的路,开了一个半小时。两个孩子在后座闷极了,一会笑,一会闹,一会打架,吵成一团。
精疲力尽的到了家,思迪忘记带作业本了,在我发微信问别的家长的时候,子觅钻进进衣柜,把阿姨整理了两小时的衣柜,搞成一团糟。我头还没有回过来,两个孩子又为了一个芭比吵成一团。我喊:“住手。”喊一遍没人听,我怒发冲冠的又大喊一遍:“住手。”思迪一松手,子觅扯着芭比整个人往后仰,头撞在沙发上,哇哇大哭。
我赶快把子觅扶起来,确认没有摔坏,然后板着脸说:“每个人都给我回房间反省,吃饭之前不许出来。”这次两个丫头抱在一起拼命的哭,“妈妈,不要。”
我使劲儿把她们分开,各自送回房间。电话狂响,卢中瀚说,“今晚我不回家吃饭,同事聚餐。”
我按着咚咚直撞的太阳穴,没好气地说,“以后这种事,你给我发个微信就好了。打电话我还要听。”
他听出我的情绪波动问:“怎么了?家里还好吗?是不是孩子们不听话?”
盛怒中,突然有人给我说这么贴心的话,我委屈的不知道如何是好。我揉着心说:“刚刚没有控制住,有冲她们吼,现在被我送回房间反省。”
他说:“我知道了,等我回去教育她们。”
电话挂断了,我对着空响的忙音内疚的说:“我不该迟到,不该冲孩子喊,我不是称职的妈妈。”我颓废的比窗外的大雨还伤心。
在我没有孩子之前,我不止一次的指天发誓:这一辈子,我可以不要孩子,但是如果要孩子,我一定要做最完美的妈妈,给她们最好的一切,让她们有最幸福的人生。
三十二岁怀孕,虽然这个孩子是我们计划内,翘首以盼的,但是当孩子来了之后,我的反应不是幸福,而是紧张。
估计很多妈妈都会有过这种心路:
孕产期,就非常后悔,当初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去学医?当个产科医生,或者儿科医生。
孩子大了,又真心的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有想到去学教育?当个幼教老师,或者小学老师。发展下去,将来一定会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有想到开个婚姻介绍所,或者成为专职离婚律师之类的。
三千年我们记得一句话:“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是有点讽刺的是,这句话居然是把儿孙当猴耍的慈禧老佛爷说的。
为了填补我的恐惧,我狂读一切关于孕产育儿类的东西;参加所有可以找到的有关育儿培训;跟任何一个妈妈讨论育儿经验,然后把心得记在电话的 Note里面。
教育其实学得是一种学习方式,要举一反三,有逆向思维。我很快就发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专家,不同的理论,在育儿的问题上,非常多的观点根本就是相互对立,没有真理。
作为新手菜鸟妈,能做的只能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和梳理,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一部分。
经过九个月的强化学习,到了临产的时候,我已经可以侃侃自若的和产科医生谈各种生产方式的利弊;和营养科医生谈论婴儿各个阶段营养构成及添加;和儿科医生谈论婴儿每个阶段达标指数……
总之,看书养孩子,我准备好了。
按照我读过的所有育儿著作中写明,新生儿第一个月每天要睡十六到二十个小时,吃五到十次奶,每一次大概可以喝五到十毫升。
思迪生下来,第一天睡了十二小时;第二天起就睡十个小时。饿的直哭,液体奶一顿喝了五十毫升。
三天后,医院让我出院,我使劲赖着不出。因为我害怕,这到手的产品完全不符合说明书。回了家,我该怎么办?
谁也不能在医院赖一辈子,我还是抱着孩子回了家,摸着石头过河,只能自己琢磨。
转眼七年了,我从一惊一乍的新手妈妈,变成了一手牵两娃的“油条妈妈”。中间的路,到底有多艰难,叹口气,不提也罢。
专注的育儿这些年,我终于明白:
养孩子,绝对不只是幸福愉快和满足。全天地底下有好多完美的孩子和父母,不过都是都是别人家的。说到自己,回到家,关上门,全是遗憾。
度假的时候,酒店在泳池边树起了一个高高的可以滑倒水里的充气滑梯。
冲好气之后,大一点的孩子,很快爬上去你跳我跳,开心的要命。可三四五岁小孩子,一直在围观,想去又胆怯。
泳池边专业带娃的各国爸爸们各显神通的时候到了。
日本爸爸最威武,儿子大概有四岁,抱起孩子就扔下去了。虽然水里面妈妈无缝衔接的一把接住了孩子,那个小男生还是吓得拼命大叫,脸都绿了。
黑黑的马来爸爸很耐心,把儿子放在四分之三地方滑下来,然后三分之一的地方滑,二分之一的地方滑,儿子在一次一次的锻炼中,成长了信心。
有个年龄略长的澳洲爸爸,在泳池里出着鬼脸做挣扎状,大喊,“救我,救我……”,虽然明知是假的,但是他的小女儿还是很愉快地滑下来,跌进爸爸的怀里,大喊着,“爸爸,我来了。”
看大家都玩的很开心,旁边有个中国爸爸叫他儿子说,我们也去滑一下。他儿子没等站来,妈妈说:“那么高,今天别滑了,让他先看看,明天再说。”
而我们的法国爸爸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在儿童游泳区。因为爸爸认为三岁半的子觅可以学浮潜了,给她带上潜水面罩,在旁边成人水域里教她浮潜。他带着子觅在水里,耐心解释,细心示范,微笑鼓励,板脸训斥,用尽各种方式,足足学了两个小时。
浮潜这种高难动作都克服恐惧学会了,当终于老爸肯放她去滑滑梯,子觅兴奋的完全忘记害怕,爬上去就滑下来了,丝毫没有犹豫。
这是如此一件平常的小事,每个父母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克服恐惧,让孩子可以快乐愉悦的玩耍。
孩子们的进步总是异常飞速,不用到第二天,午睡后再来,孩子们都已经滑的不亦乐乎,其中还包括上午那个抱着妈妈猛哭的日本孩子。
每个父母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本性,使用了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快速达成目的。
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错?谁能把孩子养成明日精英?谁会给孩子造成人生缺陷?谁家的孩子能赢到终点?谁家的孩子会摔倒在起跑线?
这些就留给育儿专家们点评,可是孩子们还是天天日日成长不息。
亲自带娃,我周围聚集了很多很多的妈妈。
有太多焦虑妈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自责内疚,颓废不已。
有太多紧张妈妈,随身背着百科全书,每讲一句话都要确认科学性合理。
有太多上进妈妈,每一分钟都是为了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而活着。
自然不同于工业克隆,因为每一件都与众不同。
与其不停的和他人比较:我要最好的,我要最完美的,我要给她最幸福的,我要让她人人羡慕……
试一下,把那个“最”字去掉。别人的父母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别人的孩子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别人有什么对我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什么。我们能做得的就是,博取天下之大集,根据自己的特质,沸腾熔断铸成自己。
为人子女,我们知道这个世上没有完美小孩。为人父母,我们明白这世上没有完美父母。
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相克相杀,没有选择,用尽全力。
只要用心。
作者介绍:卢璐,简书签约作者,留法服装硕士 有两个女儿的全职太太,致力分享中法文化差异。个人公众号:卢璐说 (lulu_blog),微博@卢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