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教会孩子这些 能在危险时刻救了他的命

遇到危险,一定要向固定的人求救!

闹闹妈/文

今天这篇文章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都应该会很有用。

昨天被坏人刷屏:单身女孩入住北京酒店,被人从电梯拉到走道,人群来来往往,却无人救援。

如何保护好自己,我压根儿没考虑,首先想到的是:女儿长大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 不怕不怕!女儿跆拳道练得杠杠的。遇到坏人,一脚抬腿,叫他屁股尿流!我自我安慰道!

说笑呢,讲正经的,小孩子真的遇到危险,该怎么办?

图

这个问题我一般是不考虑的。因为我觉得这就像我从来不会中彩票一样,遇到这种恶性事件的概率很低。

所以,女儿四岁多,我就开始让她自由出入当时住的“开放式社区”,前提是:去哪里必须要和我们说清楚;换个地方玩,必须事先通知我们。

但是,奶奶特别没有安全感。作为社会节目的拥趸,她不仅自己看完,还要消化后讲给我们听:有小孩去游泳,家长一眼没看到,溺水了;有小孩在街上玩耍,大人一不留神,被人直接抱走了;有小孩一个人被锁家里,结果爬到阳台上,从上面摔了下来……

“妈,这是新闻!既然上了电视和报纸,就说明它发生的几率很小!”每回我都这样回应她。

事实上,我更担心,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影响孩子对社会的认知。

如图

我一直认为,没有任何力量能确保孩子百分百安全。

生双胞胎儿子的时候,在月子医院听说过一件事:一个宝宝出生哭得厉害,外婆就抱着孩子一起睡,结果,有一天,外婆坐在沙发上哄孩子入睡,没想哄着哄着自己睡着了,手一松,孩子就摔在了地上。才出生不到7天的小孩,立马被送到医院,接连动了两次开颅手术,但恢复正常的几率却几乎没有。

自己看管孩子,孩子遇到意外,这种创伤太致命。

孩子若要安全,还是得靠自己。当然,躲避危险的方式方法还是要教的。

各种危险,眼下最可怕的应该是坏人:拐带、恐吓和骚扰。

所以如何从坏人手中挣脱是必须告诉孩子的。

上个月有个新闻,东莞一个五年级孩子放学回家。怪叔叔用一根棒棒糖诱惑不了小孩,就直接把他抱走。小孩喊救命也没用,因为绑架的人当街骂小孩是不孝子。

没想小朋友很机灵,马上闭口不再喊救命。倒是到了一个小区口上,见到一个男的,就大喊:“爸爸!爸爸!”假爸爸对假爸爸,绑架者心虚跑了。图

总结出的经验:遇到危险,一定要向固定的人求救!心理学很著名的理论——“旁观者效应”说的也是这个。

美国两位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曾经进行过一次实验,来测试人们面对紧急情况时的态度。

实验中,72名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方式与一名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交谈。假癫痫病人会在交谈中突然“癫痫”发作,大呼救命,然后晕过去。

事后统计显示,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一对多通话的那组,只有31%的人去帮忙了。

由此明白了,遇到危险,向一个人求救,他伸出援手的几率高,因为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可能会困扰他一辈子;向一群人求救,原来聚焦在一个人身上的责任感就分散了,甚至压根感觉不到责任感,因为“有人会救”的。

于是,我不准备再跟小孩说,遇到危险,去找警察。警察太远,鞭长莫及。而是告诉他:找最近的那个,死命地喊,当然足够镇定,嘴甜一点会更好。

闹闹妈:二胎是个双胞胎,因而成为了三孩妈妈,于是专心带起了娃。自称“一孩照猪养,二孩照书养”的逆向典型,在比较中更知育儿对错。

846
相关阅读
霸凌在身边之从女子酒店事件看去个性化侵犯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观点,社会热点事件的思考.

余师师 0 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