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为了孩子好”为何事与愿违

在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上多下功夫,才有可能摆脱事与愿违的结局。

前段时间,一起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中国留美学生绑架凌虐同学案引起人们关注。此案涉案学生多达12人,大部分是高中学生,其中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刚满21岁,其中3名是未成年人。他们对受害人施以暴行,包括暴打、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强迫其吃沙子、剃掉头发逼受害人吃掉等等,连续虐待七小时。事件当事人之一19岁的章鑫磊卷入这一事件,尽管他并未直接打人,但因协助了当时的女友,而被判6年监禁,同案伙伴最高判了13年监禁。孩子们最美好的年华要在异国的监狱里度过了,我们为之惋惜。

章鑫磊是15岁时离开父母去美国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爸爸送我来美国因为他想要我拥有好的东西,好的生活”“我不怪任何人。也许是我的错,因为我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但是我没有。我当时觉得,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想干什么都行。”

且不论美国的法律如何严厉,数年的监禁对刚成年的孩子和他的家庭意味着什么,仅就章鑫磊“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想干什么都行”的想法,就足够那些为孩子不惜重金、倾情付出的父母们认真思考了。

许多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与章鑫磊的父母一样是为了孩子好。而这个“好”的标准是什么?则有不同的诠释,在行为上也不免有些偏颇。

有人认为给予孩子越多越好,让孩子尽享豪宅、名车、高消费的快乐,享受舒舒服服的生活,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的攀比中体体面面胜出一筹,是为了孩子好;

有人认为孩子上的学校越有名越好,不惜重金给孩子择校、让孩子上国外最好的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给孩子的未来铺路、架桥,是为了孩子好;

有人认为父母付出越多越好,替孩子做事、帮孩子选择,孩子的事全由父母操心、操持,以便孩子专心学习、全力备考,是为了孩子好;

有人认为对孩子管得越严越好,整天盯着孩子学习、事无巨细地纠正孩子的“错误”,是为了孩子好……

父母如此注重对孩子的卵翼、控制,是物化的、外在的。与此同时,又常常忽略了孩子成长中的所需要的亲情滋养、忽略了孩子内在的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结果是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独自在社会上生存,情亲的纽带便不足以连接孩子与父母间的亲密关系为孩子提供社会支持;当孩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时,便因为缺少自控力而为所欲为了。  ——这也是父母们一心一意“为了孩子好”却常常事与愿违的重要原因。

正如章鑫磊的辩护律师所说:“父母没有出现在这些留学生的生活中,没有人支持她,就很容易拉帮结派。”媒体报道称,“事后得知此事的家长们无法想象,孩子们从15岁已经开始恋爱,且如今已有过不少男女朋友,并为此发生暴力冲突。父母原本希望孩子能在美国高中打好英语基础,但被告与受害人在法庭上都需要请中文翻译协助。”人们看到的是,父母们美好的愿望与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

在社会学看来,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和人是构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和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是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家庭是社会教化的首属环境,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内化及其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孩子出生后,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个人意识和内在素质。

正因为如此,衡量家庭教育的真正效果,不是上了哪家名牌大学,从事什么体面的工作,而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建立在自我教育基础上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即在“他律”基础上“自律”的成效,也就是对父母和社会要求的内化,把外在要求转化成个人的内在信念并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便父母不在身边,也有父母积极影响的积淀发挥作用,即便没有人监督也有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的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中国留美学生绑架凌虐同学案是孩子成长中的悲剧,更是涉案孩子家庭教育的悲剧。这个极端的案例是个别现象,但是其中孩子行为的许多细节、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和付出的点点滴滴并不鲜见,在如今许多家庭中依然存在。汲取这一事件的教训,父母们有必要眼睛向内,对自身“为了孩子好”的所作所为进行认真反思了。在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上多下功夫,才有可能摆脱事与愿违的结局。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更多好文请点击关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guanyingjtjy

871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