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师师答疑之成长的烦恼

青春前期,答疑

成长的烦恼:

日前,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给我发来求助信息,全文如下:余教授你好,我叫(此处略去姓名),来自(此处略去地址)的一名六年级学生,我学习一般,但我喜欢一个女孩,她也喜欢我,我们老师知道后,很生气,但却并没有批评我们,她已为我们还不知道她知道我们相恋的事了,因此,上课常常被她瞪,我该怎么办?我不想放弃这段感情,万事拜托了余老师,告诉我该如何走下去? 


我的回应是:我不是教授,你可以叫我阿姨或者老师。

你和这个女孩子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你们的父母对于这件事情是什么看法。

我们素不相识,你就把你的姓名地址告诉我。首先我要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在网络世界,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尤其未来你搞网恋,在关系没有升级之前,这是一个大雷。

我可以给你的建议是,如果你老师没有找你就你和一个女孩子相互喜欢的事情找你谈话,你也不用惊弓之鸟一般疑神疑鬼。权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只要你们把学业维护好,别干出格的什么啪啪啪。少年的纯真感情是值得珍惜的。如果你们和父母沟通良好,最好告诉父母,取得大人的支持。
这个年头,大部分父母可以在底限的基础上,理解孩子们,毕竟都从青葱岁月走过。不会如几十年前的家长那么死板了。只要取得双方大人支持,老师也不会拿你们怎样的。

如果你既没有勇气取得大人的支持,老师瞪你两眼你就受不了,我觉得就这点胆识还真不具备和异性产生超越友谊的能量。你还是等长胡子了再来琢磨怎样维系感情吧……

我的总结:

这个孩子大概是鼓起勇气给我写完私信之后,他的能量有了突破口,就消失了。首先我还是要肯定这个孩子的勇气,他找不到可以帮得到他的人来帮忙,他至少还知道上家长帮,至少还知道找一个可以帮他的人来帮他。只是,他只是一个小孩子,他前面的雷太多。他猜的不错,他的老师肯定是表示反对的,但他老师段位高,点穿了就没有意思了,时不时瞪他们几眼,就足够他们患得患失疑神疑鬼,自己也就吓得不敢继续了。他们家的沟通肯定也不会太好,这个孩子深夜写信,估计是背着父母的行为。所以这几条高大上的建议,他自己估计也知道,让父母知道了,不仅仅喜欢这件事情泡汤,他的小pp上很有可能会留下各种颜色。

有异性感觉的互动是从十岁之前就开始了。不过十岁之前,部分男孩子会通过捉弄自己稍微敏感的女孩子来满足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

到了青春前期,生理年龄走到了对异性的朦胧爱慕阶段,当孩子在学习上或者其他的互动中自信心不足。如果他们小时候生活没有太多的体验,社会交往中,朋友也不是很多,是容易走上,找一个自己感觉投缘的异性倾泻他在青葱岁月的萌动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12岁之前,大人多领着孩子见世面,无论是出去跟游学机构玩还是报不同的培训班,孩子们不仅仅校内会跟同学之间有互动,校外也会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朋友,好多事情,他们自己聊着聊着就解开了。

就怕像这样的,跟父母没有沟通,同学之间可以深聊的也不多。两个异性小伙伴在那里瞎琢磨,如果两个孩子属于越挫愈勇型,老师和家长施加压力,反而会逼成生米熟饭。

在校内,这个孩子的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不说穿不点破,就那么瞪你们几眼,这个胆小的孩子,很有可能,瞪着瞪着就拉倒了。再等着小升初,进入不同的环境,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回到主贴,我想,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家长,如果我们沟通顺畅,孩子真的来找我了,我会怎么做。我想,如果我是男孩子的家长,我会主动跟女孩子的家长取得沟通,看他们是怎么想,同时要告诉孩子,我们是男孩子,你们交朋友,男孩子应该具有主动权,必须主动取得对方家庭的理解。在和孩子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会主动和对方家庭沟通。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对方不同意,那么引导孩子尊重对方家庭的选择,我们支持你交朋友,休息日,最好经过对方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到我们家玩。或者在我们看得见的眼皮子底下玩。如果对方家长 同意了,那么就是两家达成共识,你们到谁家玩都可以。只要在大人眼皮子底下。要出去也可以,最好约着一大帮,几点之前要回家。我觉得这就够了。

此时,就算老师过来找,我们做家长的要站在孩子前面让孩子看得到家长和孩子的一致。我们已经知道情况,也会督促两个孩子一起好好学习。其实,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变化很大,真的让他们在一起,独生子女家庭,单独两个孩子玩着玩着自己就打起来了。越是得到大人支持好多新鲜刺激神秘的体验都没有了。如果两个孩子真的能这么走下去,那我也姑且相信这就是真爱,与其长大了瞎猫撞上死耗子,不如找一个青梅竹马知根知底的,大家踏实。

有人说,应该有点方式方法劝住孩子们,避免更深的发展下去,毕竟孩子的自控是有限的,更不应该鼓励孩子去征求家长的意见,试问有多少家长会同意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早恋!

站在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立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功效是协助成长而不是取代成长。这个成长是亲子共同的。无论这个孩子过来求怎样的支持,做为旁观者,一定让孩子第一时间回归家庭。至于他们的亲子互动怎么样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如果这个孩子父母一起过来,我们已经做了引领。

任何需求只能压抑而无法消除。无论这个孩子的父母同意与否都不是问题。我已完成我的使命,顺应规律,引领孩子回归家庭。

 

897
相关阅读
荷兰性教育很“前卫”

对于欧洲成功的性教育模式的理解与接纳,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儿童性教育 0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