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我们要被教育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而不是“一个被自己喜欢的人”?
-01-
三月底,毛豆姥姥来北京看我们。
我去机场接她,远远地看着她推着两个大行李箱,蹒跚着走出行李厅,因为化了妆,整个人看着很精神,当季流行的衣服也把她衬托得比过去年轻了。
行李箱很重。我说:北京什么都有,何必带这么多东西?她絮叨着说:箱里全是你喜欢吃的特产,以及给毛豆织的毛衣、缝的小褂子。
车上,她觉得我穿太少,执意要把外套脱下,我说不冷,她就说她太热了,非要把外套盖在我腿上。我看到,她的外套虽然款式新颖,但里面穿的毛衣是五六年前织的,已经褪色起球。她的手,由于常年做工又疏于保养,皮肤已变得干硬,没有了从前的细嫩柔软。
我别转过头看着窗外的风景,一半是嫌她絮叨,另一半是突然有点想哭。
-02-
在我记忆中,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时间,我妈一直都很忙,是一天旋转18小时的陀螺,自带发功模式。我曾经天真的以为,如果永动机能被人类发明出来,原型一定是毛豆姥姥。
准备三餐,打扫卫生,做手工,洗衣服,收拾盆栽,从早一直做到晚。
她的腰不好,干一会儿活就得直起腰来休息会儿。我说你少忙点儿,衣服用洗衣机洗就好,烧茶用电壶,吸尘器能省不少时间。她会说,衣服用手洗会旧,你爸不喜欢电壶烧出的水的味道。
对她来说,晚上是最好的时间,可以坐下休息会儿。然而如果想起什么事,她就又去忙了。所以,即使是看了很多遍的电视剧,她也记不住里面的人物关系。
这样的忙碌,持续快30年。
这30多年,她害怕自己做的事让爷爷奶奶不满意,担心爸爸不开心,很在意外人怎么评价她。甚至不好意思打扮自己,怕村里人说闲话,她一直以传统的朴素劳动妇女形象出现在所有相识多年的人面前。
她永远想活在别人的正面评价中。当别人夸“你是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儿媳”时,她眉开眼笑,觉得人生终极价值已经实现,足够报答列祖列宗。
对她来讲,这样的牺牲是很幸福的事情。但对于我来说,我不喜欢她把肉让给我吃,更不喜欢潜藏在牺牲背后的“家人和孩子比我自己更重要”的逻辑。我更愿意她对自己好一点。我希望她可以外出时不必在饭点赶回家做饭,她可以不穿补了又缝的衣服,她能有一天高呼“老娘过的好爽”而不是“我为这个家好累”。
-03-
大多数50后、60后妈妈都是这样的,付出不能停。但到我做妈妈了,其实更希望和孩子建立起朋友一样的关系,人生各自精彩。
毛豆妈有一个表姐,才是我的爱豆。
孩子的到来增加了了她的生活琐事,然而玩转这些琐事之后她的生活即刻又变得和生孩子前一样丰富多彩。孩子一岁后,她回到职场里打拼,思维清晰,善谋善断,衣着得体。
她愿意为孩子付出很多努力,这种努力不仅包括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还包括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她排斥那种传统的大包大揽式牺牲,最后还以“我都是为你好”这种话来作难孩子。
在照顾孩子生活方面,她的态度是:如果一件事能够用更简单高效的地方式完成,就没有必要花无谓的时间在上面。她早饭买半成品,用微波炉或者烤箱做好。她不会全程守在灶台边,用过的碗放在晚饭后用洗碗机洗。
她把孩子培养成了自己的帮手。孩子现在5岁了,已经可以帮她洗菜、打扫卫生、收拾玩具了,虽笨手笨脚,但很有责任心,交给他的活他一定要亲自完成。穿衣吃饭之类的事情更是不需要她操心。
我表姐没有讨好别人,要命的是,丈夫、孩子和家人却都发自内心喜欢她。因为人人都趋向一个温暖的发光体,带给自己无穷尽的笑声。
-04-
被打上“大龄文艺女青年”标签的徐静蕾曾感慨:为什么我们要被教育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而不是“一个被自己喜欢的人”?美丽如她,也要因为高龄未婚被人指点。
我们这一代女孩子,从小被规训“要像个女孩子”,长大被教育“你总归是要嫁人的”,在父母辈的观念里,我们的幸福是通过维系家庭关系、生育孩子、照顾家庭获得的。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性别角色也都是那些“应该”:女孩子应该温婉贤淑,女孩子应该勤于家务。
即使这些都“政治正确”,我还是想说:老娘想活得爽快点儿,不要给我戴枷锁!
我会是暖心的女儿,合格的妻子,称职的母亲,但前提是——我首先是独特的自己。
在追寻自我和他人评判时摇摆时,我牢记表姐说过的这段话:
我不想做个“讨人喜欢”的妈妈、妻子或儿媳。
这些只是社会角色,不一定是我自己。
我想先做一个讨自己喜欢的人,
然后才能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喜欢。
毛豆妈:北师大教育学硕士,专注于0-6岁的育儿科学、睡眠&饮食、绘本&玩具、性格培养。
本文为毛豆妈原创,版权归毛豆妈-益智学堂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由毛豆妈创办的公众号益智学堂(微信号:yizhixuetang01)授权。